教育信息化 TO G/B:从 “坑底挣扎” 到 “破局思路”

来源:onlycj.com 2025-10-21 19:51:03 所属栏目:行业观察

同样是计算机专业毕业,有人去 TO C 互联网大厂,35 岁前在北京买了房、娶了妻,哪怕顶着秃顶风险也值;而我扎进教育信息化 TO G B 领域,每天对着政府招标书、学校需求表,看着头部企业亏得底朝天,自己拿着不如大厂一半的工资,还得天天当 “受气包”—— 这行的难,真是说多了都是泪。但吐槽之外,互联网行业那些被验证的生存逻辑,以及 TO B 领域少数成功者的经验,或许藏着破局的密码。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分钟

2024-05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教育信息化的TO G行业太难了》,当时这篇文章遇到很多行业同学的评论,近期和行业内的同学聊天,关于这个话题我想还是继续聊聊!尽量给大家一些正能量吧!

同样是计算机专业毕业,有人去 TO C 互联网大厂,35 岁前在北京买了房、娶了妻,哪怕顶着秃顶风险也值;而我扎进教育信息化 TO G/B 领域,每天对着政府招标书、学校需求表,看着头部企业亏得底朝天,自己拿着不如大厂一半的工资,还得天天当 “受气包”—— 这行的难,真是说多了都是泪。但吐槽之外,互联网行业那些被验证的生存逻辑,以及 TO B 领域少数成功者的经验,或许藏着破局的密码。

一、头部企业的 “亏损魔咒”:错把项目当产品,连帆软的成功都难复制

总以为跟着行业龙头走不会错,结果教育信息化的龙头们,一个个活得比谁都惨。更扎心的是,整个 TO B 领域能持续盈利的企业本就寥寥,连公认的楷模帆软,其成功路径都几乎无法复制 —— 这背后藏着行业更深的困境。

科大讯飞的 “项目依赖症” 早已不是秘密:区域因材施教解决方案一单 2 亿到 10 亿,却堆出 120 亿应收账款,2024 年一季度亏 3 亿;视源股份靠希沃白板占半壁市场,净利润仍降 37%。而帆软作为中国 TO B 软件的 “异类”,靠 BI(商业智能)产品做到年营收超 20 亿、持续盈利,服务了 2.8 万家客户,连华为、国家电网都在用。但它的成功,是 “熬” 出来的:早期用免费版培养客户付费意识,坚持 “产品化优先”,研发投入占比超 20%,花 10 年打磨出标准化的 FineReport、FineBI—— 这种 “慢功夫”,对急着靠政府项目回款续命的教育信息化企业来说,根本耗不起。

更关键的是,帆软的客户是 “愿意为效率买单” 的企业,而教育信息化的客户是 “财政预算约束下的政府与学校”。企业买帆软,是为了靠数据降本增效,能算清 “投入 1 块赚 3 块”;学校买智慧系统,往往是为了 “完成政策指标”,没人能说清 “投入 100 万能省多少教学时间”。这种客户付费逻辑的差异,让帆软的 “产品化路径” 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寸步难行 —— 毕竟,连楷模的路都走不通,普通企业的亏损就更不是偶然了。

二、政策与钱的 “死结”:缺的不只是预算,更是华为式的付费魄力

每次开行业会、看企业 PPT,前几页必是 “利好政策”,但政策吹得越响,越容易让人忽略一个核心问题:客户不仅没钱,更没为优质服务付费的魄力。当年任正非给 IBM 的报价 “一分不还”,如今成了 TO B 行业的传说,也反衬出教育信息化客户的普遍心态:既要 “高端服务”,又想 “沙县价格”。

1998 年华为引入 IBM 做 IPD 咨询,IBM 按 “300/500/680 美金 / 人小时” 收费,任正非不仅不砍价,还要求 “把最好的专家派来”。最后华为花了 20 亿,却换来了研发效率提升 30%、产品上市周期缩短 50%—— 这是 “为价值付费” 的典范。而教育信息化领域呢?政府项目压价是常态,某省智慧校园招标,预算从 800 万砍到 300 万,还要求 “包含 3 年运维”;学校买教学系统,先压价 50%,再拖半年尾款,最后还要 “送 10 场培训”。

这种 “低价倒逼低质” 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行业留不住高级人才:TO C 大厂算法工程师年薪 50 万起,教育信息化企业给 30 万都嫌多;大厂能养起 “千人研发团队”,教育信息化企业连 “百人技术组” 都撑不住。没有高级人才,就做不出稳定的系统、精准的 AI 分析,最后产品没人想用,客户更不愿付费 —— 这不是 “没钱” 的问题,是 “不认可服务价值” 的死结。

三、关系与技术的 “倒挂”:别怨客户不买单,先问自己是不是在 “YY 需求”

很多人抱怨 “关系比技术值钱”,但很少有人反思:你做的 “需求”,到底是客户真需要,还是自己 YY 出来的?互联网行业信奉 “用户需求驱动”,而教育信息化领域,太多产品是 “为政策造需求”“为招标编功能”,最后没人用,自然只能靠关系拿单、靠低价抢项目。

某企业为拿 “智慧校园” 项目,硬加了 “VR 校园漫游”“AI 德育评价” 等功能,招标时说得天花乱坠,结果学校老师根本不用 ——VR 漫游不如一张平面图直观,AI 德育评价因为 “标准模糊” 成了 “形式主义”。这种 “伪需求产品”,本质是乙方为了 “凑功能、抬报价” 造出来的,客户心里清楚 “没用”,自然只会压价、拖欠尾款。

反观金智教育的 “今日校园”,最初只做 “校园通知 + 请假审批” 两个核心功能,靠解决老师 “群消息混乱”“签字麻烦” 的真痛点,慢慢迭代出 “缴费、选课、报修” 等模块,最后覆盖 2000 万用户。互联网行业的 “MVP 思维” 在这里同样适用:先解决一个真问题,再慢慢扩展,远比 “一次性造一堆伪需求” 靠谱。那些抱怨 “客户不买单” 的企业,该先问问自己:你的产品,到底帮客户省了多少事、创造了多少价值?

四、需求错位的 “解药”:学互联网 “用户分层 + 场景深耕”,更要接受 “市场淘汰”

教育信息化的需求错位,从来不是 “客户与用户不一致” 这么简单,还掺杂着 “伪需求泛滥” 的乱象。而互联网行业的 “用户分层” 和 “场景深耕”,不仅能解决错位,更能帮行业筛掉 “不创造价值的玩家”—— 毕竟,现在的 “惨”,本质是市场在做正常淘汰。

互联网产品从不追求 “满足所有人”,而是 “精准匹配真实需求”。桂林理工大学建数据中台时,没搞 “高大上的概念”,而是先整合 “教务、财务、后勤”33 个系统的数据,给校长做 “校情大屏”,给老师做 “备课资源推荐”,给学生做 “个人成绩分析”—— 一套数据满足三层需求,既让管理者看到 “效率提升”,又让使用者觉得 “有用”。这种 “场景化深耕”,比 “为政策做产品” 靠谱得多。

更要认清一个现实:现在 90% 的教育信息化企业 “不赚钱”,是市场在淘汰 “只会接项目、不会做产品” 的玩家。就像早年互联网行业淘汰 “只会做网页、不会做用户” 的公司一样,教育信息化也需要经历 “劣币出局” 的过程。那些靠 “低价抢单、关系铺路” 的企业,早晚会被 “靠产品赚钱、靠服务留客” 的企业取代 —— 这不是行业没希望,是行业在 “挤泡沫”。

破局路径:从 “项目思维” 到 “产品思维” 的四个转向

吐槽归吐槽,教育信息化不是 “绝症”,但需要先打破 “靠关系、做项目、压成本” 的恶性循环,再学互联网和帆软的经验,走 “产品化、价值化” 的路:

(一)产品端:从 “定制项目” 到 “模块化 SaaS”,学帆软 “慢磨产品”放弃 “一校一方案” 的内耗,像帆软打磨 FineBI 那样,把 “作业分析、课堂考勤、家校沟通” 等通用功能做成 SaaS 底座,再按学校需求加 “AI 错题本、教师数据看板” 等插件。哪怕初期客户少,也要坚持迭代 —— 帆软用 10 年做到 20 亿营收,教育信息化企业也需要这种 “产品耐心”。

(二)商业模式:从 “硬件销售” 到 “服务订阅”,更要 “敢要价”推动政府采购从 “买断硬件” 转向 “按人按年付费”,比如智慧作业系统按 “15 元 / 生 / 学期” 收费,一所千人生校年收 15 万,100 所学校就是 1500 万,稳定现金流远比 “三年不开张” 的大项目靠谱。更要像华为那样,用 “可量化的价值” 支撑价格 —— 比如 “用我的系统能让教师备课时间省 1 小时”,而不是 “靠关系压价”。

(三)需求端:从 “YY 需求” 到 “用户调研”,用 “小场景” 破局别再为招标 “编功能”,而是像互联网产品那样做用户调研:蹲点看老师怎么备课、学生怎么做题,找出 “最痛的 1 个问题” 先解决。比如老师怕 “批改作业慢”,就做 “AI 自动批改 + 错题归类”;学生嫌 “复习没重点”,就搞 “只推错题的轻量 APP”—— 小场景做透了,自然有客户愿意买单。

(四)心态上:接受 “市场淘汰”,聚焦 “创造价值”别抱怨 “行业难”,要认清 “淘汰不创造价值的企业” 是正常规律。与其靠 “低价抢单” 苟活,不如聚焦一个细分领域(如 “中职学校实训系统”“乡村学校家校沟通”)做深,像金智教育做 “高校服务” 那样,靠 “专业价值” 活下来 —— 毕竟,行业最后需要的是 “能解决问题的企业”,不是 “能接项目的企业”。

最后:不是行业没希望,是你没找对 “赚钱的逻辑”

教育信息化 TO G/B 的难,从来不是 “政策不好”“政府没钱”,而是用 “项目思维” 做 “产品生意”,用 “低价逻辑” 换 “优质服务”。帆软的成功证明,TO B 行业能赚钱;华为的案例证明,客户愿意为价值付费;互联网的经验证明,真需求能撑起大市场。

那些抱怨 “入错行” 的人,不妨少点 “关系焦虑”,多点 “产品耐心”—— 当你的系统能让老师少加班、学生少刷题,当你的服务能让校长看到 “实实在在的效率提升”,客户自然会为你买单。毕竟,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 “服务教育”,不是 “服务政绩”;行业的未来,属于 “创造价值的人”,不是 “凑数的人”。

标签:教育信息化

版权申明:本网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文章或网友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转载亦请申明来源.

上一篇:教育信息化智能进化:从“平台+应用”到“MCP+生态”的新范式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