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资讯:51篇专家观点 Opinions

王竹立:超学科视域下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范式研究

专家观点王竹立:超学科视域下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范式研究

远程教育杂志发布于7月02日

在技术迭代速度超越人类认知进化的今天,超学科范式通过系统性整合(跨域知识)、动态适应性(敏捷响应)、价值共生性(多元平衡)三大核心特质,为破解数智时代的复杂现实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从教育领域的多模态学习分析到智慧城市的复杂系统治理, 超学科研究正在重塑人类应对技术革命的思维范式与实践路径。 未来,随着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颠覆性技术的成熟, 超学科范式将成为连接科学探索与社会进步的超级接口。...

阅读(101) 查看全文

张玉: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的风险研判、归因分析与生态治理

专家观点张玉: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的风险研判、归因分析与生态治理

电化教育研究发布于7月02日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嵌入教育体系,其为教育改革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也挑战着传统教育的价值根基与治理模式。从“工具理性”的技术嵌入,到“生态治理”的系统重构,AI助力教育变革的未来图景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部署问题,而是多方主体共同努力,秉持教育理念、主动而为、形成新的协同机制和治理体系。...

阅读(101) 查看全文

李建民:走向治理,“市县结合”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路径

专家观点李建民:走向治理,“市县结合”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路径

人民教育发布于5月14日

建立行之有效的“市县结合”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需要深刻把握其时代基础和改革要求,坚持服务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市县政府职能优化、清晰界定市县政府权责、完善基础教育管理制度、创新市县结合运行机制、推进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系统提升基础教育治理效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阅读(127) 查看全文

驾驭AI:⼈⼯智能赋能教学创新实践⼿册

专家观点驾驭AI:⼈⼯智能赋能教学创新实践⼿册

教育技术 杨晓哲发布于5月12日

技术再进步,教育始终关乎的是:⼈的觉醒。 ⼈⼯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各⾏各业,教育领域亦⾝处其中,经历着缓慢但⼜深 刻的变⾰。对于中⼩学教育⼯作者⽽⾔,⼈⼯智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概念,⽽是不断影响并融⼊⽇ 常教学实践的变⾰⼒量。从优化备课流程到创新课堂互动,从⽣成个性化学习资源到提供准确的学情分 析,⼈⼯智能正展现出其巨⼤的潜⼒。...

阅读(156) 查看全文

刘大伟:学校数字化标准建设的价值、原则与行动

专家观点刘大伟:学校数字化标准建设的价值、原则与行动

教学与管理发布于5月12日

标准建设是全方位提升学校教育数字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不仅包含校园网络建设的硬实力,同样包含制度、课程和实践活动等软实力。经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发现,学校数字化标准建设既要遵循国家、地方和行业的要求,又要反映本校的传统、特色和文化,还要尊重师生及家长的习惯与特征。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校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行动策略,以数字化校园标准建设作为出发点,以数字化管理流程标准建设作为支撑点,以数字化校本教材标准建设作为突破点,以学生数字素养融入学科实践活动标准作为关键点,持续提升学校数字化水平。...

阅读(142) 查看全文

王一岩:“知情共育”智慧教育新范式:内涵与进路

专家观点王一岩:“知情共育”智慧教育新范式:内涵与进路

电化教育研究发布于2月06日

“知情共育”智慧教育新范式立足智慧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聚焦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破除以往智慧教育研究中“重认知轻情感”“知情分离”的实践误区,将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与协同进化作为学习发生的本体性存在,构建“认知—情感”协同表征的评价体系,揭示认知和情感的协同演化规律,引领智慧教育服务策略的转型升级,助力教育实践的创新变革。...

阅读(182) 查看全文

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团队:用于数学题目生成的教育领域多模态模型

专家观点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团队:用于数学题目生成的教育领域多模态模型

SCIENCE CHINA发布于12月12日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动教育变革。尽管许多研究者已在探索多模态大模型(LMM)与教学相结合的可能性,但在教育资源生成,尤其是数学题目生成领域的深入研究仍显不足。数学题目作为作重要的知识载体与考核手段,其自动生成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传统的“解题”与“出题”分离的研究路径,以及以单一数据结构和统一训练目标为主流的大模型微调范式,限制了数学题目生成在实际教学场景中的应用。...

阅读(362) 查看全文

教育数字基座赋能数字化转型:内涵、框架及典型场景

专家观点教育数字基座赋能数字化转型:内涵、框架及典型场景

开放教育研究发布于12月09日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引领教育领域系统性变革和创新,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依托教育数字基座赋能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文章首先阐述了教育数字基座对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价值;其次,分析了教育数字基座的基本内涵与关键特征,进而提出了面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教育数字基座建设框架和策略...

阅读(238) 查看全文

芥末堆初九:新质学习力,通向更美好的教育未来

专家观点芥末堆初九:新质学习力,通向更美好的教育未来

芥末堆发布于11月12日

11月11日至12日,芥末堆在北京举办以“新质学习力,通向更美好的教育未来”为主题的GET2024教育科技大会。在11日的领袖论坛上,芥末堆创始人初九以《新质学习力,通向更美好的教育未来》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初九对下一个十年做了一些判断,包括科技跃迁,不可小觑;应试和素质会更快加速融合;人口出生率带来的挑战;超量供给与复杂竞争将铸就新的市场格局;校内外加速进一步协同和融通。初九认为,在下个10年,K12全领域、素质教育、全线对公业务、成人职业、银发人群、出海将是比较有潜力的领域。...

阅读(152) 查看全文

张文梅:群智涌现的知识生产:形态、机理与促进策略

专家观点张文梅:群智涌现的知识生产:形态、机理与促进策略

电化教育研究发布于10月23日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生产与媒介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呈现出从个体生产走向群智共创、人类认知与机器智能相融合的发展趋势。群智涌现作为一种新兴的知识生产模式,强调互联网环境中多元主体围绕问题 主题进行交互汇聚,涌现出远超个体知识的群体智慧。该研究基于网络媒介发展的知识生产演变历程,深入剖析了群智涌现的基本形态,包括基于社会交互的人类群智涌现、基于关联挖掘的机器智能涌现,呈现出人机融合的发展趋势。...

阅读(221) 查看全文

祁彬斌:智联学习环境的内涵、框架与实施路径

专家观点祁彬斌:智联学习环境的内涵、框架与实施路径

电化教育研究发布于10月23日

学习环境的构建是教育数字化转型、学与教方式变革的基础。推动学习环境的改造与智能升级,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联学习环境,实现精准推送学习服务,是发展数字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现实需求。围绕学习环境智联计算关键问题,从学习环境多模态感知与监测、多场景学习过程记录与分析、跨场域学习场景建模与推荐、人机协同学习社群建构与支持四方面界定智联学习环境的内涵。遵循“数据处理、模型训练、智能服务”的逻辑,设计出涵盖物理环境改造与数据汇聚、数据指标与算法模型构建、精准自适应支持与智能服务的整体框架。...

阅读(212) 查看全文

苗逢春:基于教师权益的自主人工智能应用

专家观点苗逢春:基于教师权益的自主人工智能应用

苗逢春发布于10月01日

本文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的解读。人工智能在逐步以拟人智能体的技术形态助推“教师、学生和人工智能”三角教学互动关系的构建,并在人机互动中挑战教师的能动性,这凸显了教师理解和秉承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观念的必要性。...

阅读(187) 查看全文

人工智能视域下的信息素养内涵转型及AI教育目标定位

专家观点人工智能视域下的信息素养内涵转型及AI教育目标定位

远程教育杂志发布于10月01日

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公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编程能力、计算思维及对智能化社会的深度认知,成为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信息素养内涵的重要内容。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演进及 STEM 教育、创客教育等新型教育实践的展开,为推广 AI 教育提供了充足准备。基础教育阶段 AI 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与计算思维,教学内容要侧重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内容选择、难度等级需符合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基础。应用探究式教学深度融入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阅读(203) 查看全文

郑永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价值、挑战与路径

专家观点郑永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价值、挑战与路径

开放教育研究发布于9月11日

人工智能为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驱动力,也催生教育评价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深入应用,将推动教育评价由“经验性评价”向“数字化评价”转变、由“单一性评价”向“综合性评价”转变、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由“诊断性评价”向“反馈性评价”转变。同时,它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技术至上遮蔽教育评价本质、标准缺失误导教育评价方向、算法偏见影响教育评价效度、反馈缺失削弱教育评价价值、人机互信危机阻碍教育评价实施、技术僭越加剧教育评价风险。智能教育评价设计者需要厘清本质内涵、完善指标体系...

阅读(177)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