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变化寻突破,“数”“智”转型助发展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2024-04-22 11:21:28 所属栏目:案例实践

学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学业质量监测全流程工作。据统计,从组卷、考试到阅卷、试卷分析再到讲评和巩固练习,全流程在3天左右完成闭环,整体效率相较以往提升55%左右。同时,通过OCR识别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阅卷过程实现客观题自动批改,英语数学填空题自动评分,英语作文智能批阅,阅卷效率整体提升33%。一年来,我校已高效完成17次学业质量监测工作,辅助教师批阅63万余份试卷。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分钟

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发展智慧教育,促进智慧教育领域经验总结和互学互鉴,加强优秀案例分享和国际传播,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指导下,“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华中、西北)开展了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经过申报或推荐、案例撰写培训和修改、专家遴选、公示等环节,共确定324个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其中区域发展类74个、学校实践类226个、解决方案类12个、研究成果类12个。

本期为您带来学校实践类智慧教育优秀案例:顺应变化寻突破,“数”“智”转型助发展

一、“数”“智”转型推进策略

(一)成立领导小组,保障工作落实

在观山湖区教育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进下,学校成立校级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并建章立制,如学校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明确校长作为学校“数”“智”转型工作推进第一责任人,统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规划与开展,负责信息化管理与监督落实,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升级基础条件,构建“数”“智”教育环境

一是升级校园网络。在区教育局统筹下,学校率先进行校园网络升级,使每个教室达到“百兆入班”宽带标准,为智能教学管理应用提供基础支撑。

二是升级硬件设备。建设26个智慧课堂班级,配备师生终端,助力教师探索课堂转型。建成AI创新教室,助力学生创新发展。配备个性化学习手册,为学生私人定制学习方案。建成听评课教研中心、精品录播教室,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部署数字资源。首先,依托观山湖区教育云、智慧课堂、智学网等平台,汇聚优质教学资源170万余条、试题资源340万余套,形成丰富的数字资源库;其次,一键联通观山湖区教育云、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云和贵州数字教育云三大平台,教师直接访问并便捷调用各类资源;最后,着力研究贵阳中考命题趋势,创建校本试卷300余套近5000题,形成校本资源库。各级各类资源形成强大的数字资源网,教师用于备课、授课、作业和测评等教学场景,解决优质资源难查找、难整合、难应用等问题。

四是智慧教育应用全覆盖。首先,智慧教学应用全覆盖:全体教师配备智能备授课软件,辅助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学科应用;部署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辅助开展学业质量监测和学情分析;配置创新教育教材及配套资源和教具,辅助信息技术教师开设多类型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课程。其次,智慧管理应用全覆盖:为教学管理者配备涵盖所有智慧教学应用的大数据洞察系统,动态监测智慧教育推进情况,为统筹推进、科学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支撑。

(三)意识与能力并举,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一是强化理念更新,唤醒创新应用意识。学校借助专家讲座、访问学习等机会,更新教师智慧教育理念,唤醒全体教师智慧教育应用的主人翁意识。2022年8月,学校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40余人前往贵阳市白云区第五中学学习智慧教育应用经验,交流融合应用思路,为教师主动应用、主动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强化应用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能力。学校将智慧教育培训融入日常工作,借助AI教研平台常态化实施线上+线下的各类培训活动,教师边学边用、边用边研究,各学科教研室以学期为单位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师研训工作纳入教研计划,切实帮助教师理解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价值与意义、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方式。

(四)教研为先,智慧教学工具全面应用

一是定期开展校内教研活动。学校以学期为单位开展全学科智慧课堂应用评比活动,为各学科教师搭建交流、学习平台,促进教师深度思考和研究智慧教学工具如何与各学科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各教学场景下深度融合,推动数据支撑下的精准教学模式在学校大规模推广与普及。

二是常态开展跨区教研交流活动。学校将跨区域教研交流纳入常态工作范畴,增进不同区域乃至不同省份教师间的对话与碰撞。例如,2023年6月6日-8日,学校特邀云、渝地区智慧教学实践优秀教师入校交流展示,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跨区域发展平台。同时,学校通过AI教研平台开展活动直播,带动观山湖区兄弟学校共谋发展。

(五)请进来指导、走出去分享,智慧教育纵深发展

在“开放包容,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坚持“交流促发展”的思路,一方面邀请各方领导、教育同行入校交流指导,吸收有利经验,推动智慧教育更上一层楼。例如,2022年10月,学校邀请观山湖区教育局分管负责人到校指导,为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指导方向;同年11月,邀请贵州省智慧教育专家对学校信息化应用成效问诊把脉。另一方面走出去对外分享,以经验带动联盟学校共同发展。例如,2023年3月,贵阳市第三中学智慧教育融合实施经验走入云南省大理州新教师培训现场,为新教师专业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二、“数”“智”转型成效与特色

(一)课堂教学智慧变革

一是备授课方式变革—备授课减负增效。借助智能备授课系统,教师灵活融合课前、课中和课后各场景,便捷开展混合式、合作式、体验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探索。课前利用可视化作业报告掌握学情,精准备课;课中灵活调用各类资源和工具,创设情境、开展多样化教学互动、伴随式采集过程性学习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完善以学为中心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课后全场景动态数据汇集,生成含作业用时、知识点掌握情况、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等多个维度的课堂报告,助力教师回溯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据调研了解,智能备授课系统在资源便捷调用、数据及时反馈等方面帮助教师缩短50%左右的备课时间。

二是课堂互动变革—学生课堂参与度创新高。智能授课系统支撑下,教师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最大化调动学生参与课堂。通过随机选人、抢答等方式组织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屏幕推送解决大班额教学中后排学生看不清黑板的问题;通过发起全班作答、分组作答、讨论、投票等互动,了解学生课堂掌握情况,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将“以学定教”落到实处。据追踪反馈,本学期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已达到99.03%,相较传统课堂中仅有少数学生参与互动的情况,智慧课堂巩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数据意识逐步提升,借助即时数据反馈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深化课堂教学,师生参与深度互动比例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2%。

(二)课后作业突破与创新

一是作业形式更多样。基于智慧作业系统,我校教师根据作业目的、作业类型等选取不同的作业方式。每节课后的基础知识复习,老师使用题库试题或者答题卡自行出题,根据需要灵活调整资源难易度,整体把控题目质量;语言类学科教师则利用朗读测评的方式发现学生在发音方面的问题,针对性指导朗读进步;英语学科老师还使用“智作文”进行作文训练,系统自动批改并归集数据生成作文报告,重点突出班级共性问题和学生个性问题。一年以来,我校老师通过智慧作业系统布置各类型作业3500多次合计30余万份,智慧作业已逐渐替代纸质作业方式成为我校的特色作业模式。

二是作业反馈更及时、更全面。基于智慧作业系统的任何作业类型均实现自动批改并生成报告,老师从班级提交情况、作业完成时长了解学生日常作业习惯,从得分情况、学情分布等维度了解知识点的整体掌握概况,从同一学习水平的班级对比报告中了解班级之间的差异,制定班级个性化的作业讲评以及薄弱知识点补救策略。

三是学生的个性化辅导更精准。每次作业后,除了生成班级报告外,还针对学生个体情况生成个性化的作业报告,呈现当次作业的正误情况及相关知识点掌握情况,为教师及时开展个性化辅导提供数据指引。另外,作业系统自动归集历次作业数据生成阶段性个体报告,通过与班级平均水平之间的对比反馈知识短板,辅助教师制定阶段性的个性化复习策略。

(三)精准教学高效闭环

一是人工智能助推学业质量监测高效闭环。学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学业质量监测全流程工作。据统计,从组卷、考试到阅卷、试卷分析再到讲评和巩固练习,全流程在3天左右完成闭环,整体效率相较以往提升55%左右。同时,通过OCR识别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阅卷过程实现客观题自动批改,英语数学填空题自动评分,英语作文智能批阅,阅卷效率整体提升33%。一年来,我校已高效完成17次学业质量监测工作,辅助教师批阅63万余份试卷。

二是个性化任务为学生学习减负提质。基于学业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学校为每个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画像并私人定制个性化学习任务,减少低效重复练习并促进个性化发展与提升。已累计为学生提供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学科个性化学习内容近30次,精准解决个性化错题近20万道。从两次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对比来看,各年级各学科重复考查知识点的得分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提升率在6%-38%之间,同时学生低效重复练习率相较以往平均降低了27%左右。

(四)创新教育特色发展

一是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学校整合中央电化教育馆人工智能教材及课程资源、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等高校教师资源,探索开发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的人工智能三级课程体系,形成特色发展课程。

人人皆学的普适性课程——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面向七年级全体学生以每周一节课的频率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普及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原理、推理机制和求解技术等,旨在培养人工智能兴趣、发展适应智能社会要求的责任意识。

发展兴趣的选修性课程——校本创新课程。面向各学段对人工智能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以每周两节走班教学的方式开设包括Python入门、创意智造和开源电子设计等在内的7门校本课程,旨在巩固学生人工智能学习兴趣、挖掘人工智能学习潜能。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专项课程—贵澳科创学堂。联合澳门中华创新科技发展促进会、中山大学国家超算广州中心等面向有奥赛潜质的学生以双师课堂形式开设人工智能与信息学入门、信息学奥赛C++等课程,旨在培养计算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引导其做好专项学习规划,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师生创新素养节节攀升。基于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实施,我校成为贵阳市人工智能基地示范校,承接全市人工智能培训20余次,师生创新素养飞速提升。近两年,多位教师在国家、省市区级竞赛中崭露头角并受邀前往各地开展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课程示范与交流;200余位学生在各级科技赛事中脱颖而出,多名学生(仅2023届毕业生就有5名)走上人工智能专项学习道路。

(五)教育管理效能提升

基于校级应用一体化管理平台—大数据洞察系统,学校教育管理实现数据化、科学化、便捷化。系统对学校各类智慧教育应用实行动态监测和实时数据反馈,以支撑管理者科学制定教学、教研和管理决策。数据查看与调用一键获取,相比过往的人工数据统计,便捷性提升90%以上。

 

作者:陈婕  陈轩  梁琴  杨小双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标签: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版权申明:本网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文章或网友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转载亦请申明来源.

上一篇: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课堂教学路径探析
下一篇:“学·研·用”教师进阶研训推进区域智慧教学的创新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