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课堂教学路径探析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2024-04-19 14:37:41 所属栏目:案例实践

“停课不停学”阶段在线教育的大规模应用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教学方式上以“搬家”课堂教学为主,效果弱于传统课堂教学;学习资源选择上,学校在线教学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学习服务和课堂组织形式上较为单一,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学习参与度不高,经常需要家长督促提醒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为学校智慧课堂的设计指明方向,如开展网络化的教学生态重构、开发设计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推进协同知识建构的互动学习方式、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服务等。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分钟

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发展智慧教育,促进智慧教育领域经验总结和互学互鉴,加强优秀案例分享和国际传播,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指导下,“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华中、西北)开展了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经过申报或推荐、案例撰写培训和修改、专家遴选、公示等环节,共确定324个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其中区域发展类74个、学校实践类226个、解决方案类12个、研究成果类12个。

本期为您带来学校实践类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课堂教学路径探析

 

一、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课堂教学路径

(一)以实际需求出发确定智慧课堂设计方向

“停课不停学”阶段在线教育的大规模应用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教学方式上以“搬家”课堂教学为主,效果弱于传统课堂教学;学习资源选择上,学校在线教学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学习服务和课堂组织形式上较为单一,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学习参与度不高,经常需要家长督促提醒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为学校智慧课堂的设计指明方向,如开展网络化的教学生态重构、开发设计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推进协同知识建构的互动学习方式、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服务等。

(二)以课例研究推进智慧课堂校本化的生成

在明确智慧课堂建设方向后,为促进教师们对智慧课堂的理解,保证教与学的质量,以智慧课堂课例研究为切入点,重点思考了智慧课堂如何突破纸质教材的架构呈现教学内容,如何利用智慧技术组织教学,总结智慧课堂设计策略,努力形成智慧课堂课例并进行研讨和评析,在实验项目推进过程中逐步整理和积累,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以期从中发现规律,从而进一步推广。其中以语文学科、科学学科智慧课堂应用及学生自主应用最为突出。

(三)以学习方式变革推进智慧课堂深化发展

一是以多样性学科为载体开设学生喜爱的研究课。课题研究共进行公开课9节,研究课30节,常态课32节,校本课程228节。教学内容涵盖教材内外,既有传统的知识学习,如科学课《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也有教师补充内容《科学绘本阅读:蚕》、群文阅读《水果玉米》等等,深受学生喜爱。

二是以沉浸式学习体验提升学生注意力。智慧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沉浸式学习体验,保持学生注意力,增强学习主动性。根据研究课的课堂观察,100%的学生对教学各个环节更感兴趣,注意力更加集中;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注意力保持困难的、多动的、自我要求较低的学生,在智慧课堂中改进更为明显,没有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教学进程学习等现象。

三是努力提升智慧课堂环境下个性化学习品质。在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智慧课堂可以做到针对不同学生、不同进度按需推荐,更好地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品质。

二、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依托智慧课堂教学实践,总结提炼“三段十步”校本化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即由三个教学阶段和十个教学步骤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三段”即智慧课堂打通“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通过课前教学设计,为学习者自主个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通过课中深度学习活动设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课后关联性反思学习,促进学生知识概念建构与迁移内化,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三者并重,提高育人实效。基于三个阶段的实践,形成了“十步”环节,即教学前测、资源推送、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探究学习、互动分享、多元评价、教学后侧、学习反思、拓展提升等,落实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完整智慧教育过程。

图片

图1 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前阶段:以学情分析提升教学设计为核心

学情分析是伴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产生的,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才有可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特定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学生的起点和障碍点。借助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平台,对学生进行前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精准掌握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预测学习需求后,向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学生通过平台接收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和建议,并向教师和同伴分享已有学习成果。教师基于教学目标预设、学生前测数据和学生分享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拟制合适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课中阶段:以师生互动达成深度学习为取向

智慧课堂中,学生可借助移动终端的互动便捷性、资源丰富性、反馈即时性,通过深度思考、探究合作、展示交流等对学习内容质疑、反思和归纳,建构知识体系,使课堂教学由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教师可通过前测反馈、组织学生分享讨论等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新课、发布学习任务,并通过系统终端定向推送学习资源,包括音视频、PPT、图片、教师自制的微课和学生自制的微课等;学生可以依托教学平台进行探究学习、互动交流、展示与分享,由学生同伴、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进行多元评价。作品形式包括实验报告、PPT、微电影、视频、思维导图等。通过学生作品来展示和验证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获得情况。

(三)课后阶段:以个性辅导精致反思建构为追求

教师通过技术平台发布后测试题,学生完成试题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明确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问题推送个性化复习资料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学生可进行总结反思,再次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修正不准确的认知,促进意义建构。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推送拓展阅读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

三、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课堂教学成效

(一)变“展示教师”的课堂为“学生表现”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的许多问题,比如厌学、精神不振等,都是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自己的力量与才能所造成的。学生学习的最大苦恼,是看不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既关注教师的引导,更注重学生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呈现,有利于保证学习效果的落实。

(二)变“知识输入”的课堂为“思维产出”的课堂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离不开“知识输入”,但是从提升学生素养的终生发展来说,“思维产出”更为重要。这是一个扭转教学观的重要思考点。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课堂教学,就是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学识,或曰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并呈现出来。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和学生的配合作用,把学生的创作过程作为核心,引导他们运用多媒体手段、PPT、自制课件、视频、音频,实现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既可以检验学生高效率地接受、内化现成的定论性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求知识、复演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与预见未知的能力[7]。产出即创造,产出即体验。只有重视学生“思维产出”的学习过程,才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本领。

(三)实现了学习从“被动性”到“主动性”的转变

重视“思维产出”,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遵循。教学要着眼于“产出导向”,即立足由学生思维创作作品(如语文的诗歌创作、续编故事等)、调查报告(科学的调查一个现象、一个现实问题等)、解决方案(如各学科的提出问题、阅读和自我成长的联系内化)等为固着点设计,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手段,在搜集、探究、展示、反馈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启迪思维、提升智慧、养育人格,并通过获得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习者体验到知识收获的成就感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学生的思维产品至少应该分为内隐与外显两种形式,外显产品可以通过口头、文本、肢体语言表达,内隐产品如智慧、情感、价值观虽难以外显,但也能够以产品形式植入学生的思维体系之中。

(四)注重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机联系

“教—学—评”一体化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理念,对于协同教学及评价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要素。传统教学评价滞后现象(评价延误)普遍,学生不能及时看到自己的学习结果,期待感和成就感得不到及时满足。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课堂教学,通过平板电脑、隔屏对话、人机互动等,动态及时反馈,纠正和调整学生的学习,真正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保证了学习效果和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同学互评,及时调整学习节奏,评价标准从传统的学习产出(主要包括静态动笔写的作业与试卷)变为以“产出”为导向,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僵化的模式,“让学习内容和过程作品化”,使学生在创造与体验中成功学习、主动发展。

 

作者:陈飞 宋彬 李玉顺 陈延军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标签: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智慧课堂

版权申明:本网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文章或网友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转载亦请申明来源.

上一篇:做全国最专业的智慧校园办公软件—校长驾驶舱
下一篇:顺应变化寻突破,“数”“智”转型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