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四同:基于信息化智慧教育平台的教研新模式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2024-04-22 11:37:01 所属栏目:案例实践

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发展智慧教育,借助校本教研活动这个载体,教育信息化技术作为智慧教育有效落到实处的重要抓手,凝聚有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双师团队,坚持四个同步:即同步备课、同步教学、同步评价、同步教研,将教育理念上的改进与创新应用到教师教研的培训上来,最终达到联结“双师模式”关系场域、架构“优质资源”课程场域、共生“校区集团”成长场域的教科研一体化的实践成效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分钟

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发展智慧教育,促进智慧教育领域经验总结和互学互鉴,加强优秀案例分享和国际传播,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指导下,“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华中、西北)开展了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经过申报或推荐、案例撰写培训和修改、专家遴选、公示等环节,共确定324个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其中区域发展类74个、学校实践类226个、解决方案类12个、研究成果类12个。

本期为您带来学校实践类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双师四同:基于信息化智慧教育平台的教研新模式

 

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发展智慧教育,借助校本教研活动这个载体,教育信息化技术作为智慧教育有效落到实处的重要抓手,凝聚有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双师团队,坚持四个同步:即同步备课、同步教学、同步评价、同步教研,将教育理念上的改进与创新应用到教师教研的培训上来,最终达到联结“双师模式”关系场域、架构“优质资源”课程场域、共生“校区集团”成长场域的教科研一体化的实践成效。

一、具体举措:依托“双师四同”模式重构教研新体系

(一)凝聚双师团队

一是为何组建“双师”团队。学校针对校本研训的形式推出双师方案,其目的是为了促进集团校教师大融合,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作用,借团队合作力量,抱团成长,助推教师进行精准教学,最终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教师们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这个方案。双师,即上课教师和辅助教师。学校经历的课堂模式,从最初的单师模式到双师模式,除了可以起到导向、动力作用外,还可以起到凝聚作用,可以激发教师为学校发展而不断努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主动、自觉的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重视自己行为的转变 和学生学习活动、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注重教育教学观念和技巧的内化,促进自己向专业 化发展,向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

二是怎么搭配“双师”团队。考虑到团队之间应进行优势互补,在教研组安排时,以骨干教师、年轻教师、老教师的合理分配,将两个校区的数学教师组成双师团队。根据需求开展活动,每个团队都有较强的骨干教师、有创新意识和新理念的教学新苗等,这类教师勇于探索,勤于专研,能发挥在团队中的示范作用,以自身优秀的素质带动团队,团结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开展好教研活动。

三是最终能合作共赢出成果。每人分配到的公开课,可以在团队的精心雕琢下,给学生、给教师、给学校呈现出一节精品课堂。因此以骨干教师、年轻教师、老教师的合理分配,组成双师团队。

(二)坚持四个同步

一是同步备课。开学初,学校数学组内统一分配好工作任务,每位教师清楚自己在第几周上课。在上课前两周把课题,班级,课前准备等资料,汇报给组长,同时上课教师与辅助教师及时在群里沟通,了解学情。

二是同步教学。根据两边学生学情来设计教学,实现一节课从全程同步到部分同步,让两边都能成为主场。从一位教师主导的模式到双师同步教学的课堂新模式,转变以往一位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强调两位教师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通过互联网及时沟通交流、教学评价,达成了一种教与学关系的共识。

三是同步评价。评价具有诊断、检查、反馈等功能。在互联网+的过程中也要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环节进行评价,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当然,不管是评价的持 续性还是多元化,都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通过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让真实的评价落地,真实体现学生现有的水平。既要对双方学生的评价方式提倡持续性,利用多媒体平台,采集学生的课堂参与、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和学习态度,以及教学结束后的综合评价和增值评价,整个单元教学中 评价一直在持续中;又要对双方学生的评价对象提倡多元化,包括双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等。

四是同步教研。校区+集团深度教研是基于钉钉简道云网络表单,开发出适用于各种场景的学校教研组管理系统,教研以学科组为单位聚焦学科教学中的共性问题,通过在钉钉云管理平台进行分校区和组教研活动。网络+校本集体备课通过引入希沃白板,开展“网络+校本”集体备授课活动,实现深度教研,推出的“备授课一体化项目”开展。

二、实践成效:信息化赋能下的教科研一体三面开花结果

(一)联结“双师模式”关系场域:多级把脉,实现突破

一是关照个体:教师精细分析。教师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分析“现实的我”,从对未来三年的专业发展目标、行动计划、外部支持等方面规划“理想的我”,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真实的“个体”,在规划与奋斗之间实现最好的“个体”,找到职业发展的系留点。

二是导师论证:成长空间定位。教师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制订奋斗目标,通过“我的发展目标”定位,“我的行动计划”细化,“我需要的外部支持”整合等。最终提交学校,由学校配对的导师团进行论证,从教师的个人特长、团队位置、学校资源等给予成长空间的把脉和引领,充实有内涵的专业生活内容,将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融入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中,破解专业高位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是全面成长:结合自身特长。学校关注人才特质,从管理服务力、课程创新力、课堂表现力、课题研究力、专技指导 力等能力维度,为每位教师提供人人不同、科科不同的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实操平台和评价 展示平台。

(二)架构“优质资源”课程场域:通识典型,内生协同

一是通识典型:实现区域师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优质资源的建立与推广过程既要面向群体提升,又要面向个体发展。面向群体的资源具有通识性,是针对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共识性难题的供给;面向个体,是针对个体学校师生的实际问题和需求的适切性供给,整体实现优质资源的结构性供给。首先,“区域推进”与“典型引路”相结合。为了放大推广效应,龙祥校区与龙水校区建 立长期合作协议,区域全面推广与应用课程资源。发现课程资源应用典型学校和教师,进行 经验介绍与策略分享,引领示范资源应用与转化,撬动区域内学校、教师间的共生,形成区 域联动效应。其次,“基础资源”与“个性资源”相结合。在教育扶贫的过程中,支援者将基本的课程 资源与受援者一起分享。支援者对相关地区学生的深度调研后,与受援教师共研共生的个性化导学单、片断式导学微课等个性资源对相关乡村地区师生具有更强的适切性和发展性。

二是内生协同:实现区域师生自主与协作的双向发展。扶志的关键要义是实现区域师生的内生发展,从思想上的观念转变到实践创新的转化。在激发主体能动性与潜力的同时,激励彼此共同创造、共享成果与发展共赢,从而产生真正 的自主变革的力量感,并在自主赋能中不断成长拔节和跃升。首先,持续推进“本土培育”与“培育新力”相结合。为促进区域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龙祥校区教师走进龙水校区进行深度推广和使用资源,并在本土广泛开展一线教学与管理、区域课程资源使用培训、跟踪反馈各受援学校课堂。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积累、改造、开发的适合本区域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辐射带动龙水校区教师,培育新生力量,促进内生与协同有机结合。其次,双向互促“自主创造”与“理念共建”相结合。践行“实战在场”,由助学者 和学习者 “联合实战”。提高支援者的内生动力,调动支援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优化课程 资源。同时受援学校采取自主讨论、自主研究、合作学习等新的模式进行教学。双方在良性 互动和持续激励中达成共识,形成理念同构,激活成长的内生力量。

(三)共生“校区集团”成长场域:双方研修,合作共赢

基于分校区教研和集团教研,各方协作、共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教育系统,培育并 形成一种包容的、支持性的共生场域。通过钉钉简道云平台和希沃白板等各种信息化技术,提升校本教研活动的范围,从校区活动到集团活动,让成长看得见、够得着、上得去。以团 队赛课为例:集体磨课,深度研修。

一是操作模式:全员备课——全员试课——互动上课——反思提升。教科室组织试课选拔,专家点评。人人备课,集体商讨,各自阐述文本解读;人人试课,反思、改变、总结,彼此思维碰撞、汲取精华,修改教案;每位教师分工听课任务;人人评课,以思提升写的能力,同时促进对学本课堂的思考。

二是实施特点:全员参与,分校区成团队,集团赛课展现各自风彩。首先,研课目标——教师成长为先。“磨课仅仅是载体,  目标是磨人,磨队。通过磨课, 磨出教师的实力、魅力与活力,团队的正能量与 。老师好了,孩子好了,学校就好了, 良 好的循环也形成了。让所有人成长才是我们的目标。”其次,领导参与——校长亲力亲为。磨课过程校长亲自引领,所有人组成温馨凝聚的团 队,除自身学科教师外,其他学科教师也关注,从其他学科角度给予灵感。最后,教学定位——学科核心素养。如数学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直立目标,直 面素养,设计的是《一节有“体积”的“面积”课》,通过小组合作,搭建学习的支架,降 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核心素养。

 

作者:陈建芬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标签: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版权申明:本网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文章或网友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转载亦请申明来源.

上一篇:基于实践共同体的网络精准化帮扶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下一篇: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智慧教育实施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