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怀:提升数字素养:从容应对人工智能发展新浪潮

来源:中小学管理 2024-05-22 16:00:34 所属栏目:专家观点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面对新兴技术的迭代更新以及学习与生活环境的深刻演变,不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而言,培养数字素养与技能都是其适应世界快速变化的关键钥匙,也是其实现终身学习、拥抱未来社会的必要条件。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分钟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面对新兴技术的迭代更新以及学习与生活环境的深刻演变,不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而言,培养数字素养与技能都是其适应世界快速变化的关键钥匙,也是其实现终身学习、拥抱未来社会的必要条件。

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就强调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1] 2022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科”“技”并重地培养全体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同年,教育部关于《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发布为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指明方向。[2] 

为促进师生从容地拥抱数字时代,本文在探讨培育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时代价值以及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现实困境基础上,提出促进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养成的关键要义,以期为中小学校科学有效地推进数字教育、提升育人质量提供参考。

一、充分理解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的时代价值

智能技术链式突破对教育系统产生冲击性影响,无论教师、家长还是社会各界都需要适应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包括对于知识、学习、课程和教学等认识的根本性改变。具体而言,一要形成众创共享的知识观,明确每个个体都是知识的生产者与传播者;二要形成智联建构的学习观,在智联融通的学习环境中更加主动地进行深度学习;三要形成融通开放的课程观,推动课程从单一孤立、完全预设的群体性课程走向综合多样的个体式课程;四要形成人机协同的教学观,在推动教师与人工智能共存、共教、共学的基础上,保持人类自身的主体性价值与角色能动性。在此背景下,对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育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积极响应智能时代公民数字胜任力培养的诉求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冲击,引发了人们对自身职业前景和就业问题的普遍担忧,让人们直观真切地感知和体验到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深远影响。对学生而言,传统学习方式中大量的知识记忆和重复性的技能训练已难以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需将培养学生的数字胜任力置于重要地位,如此才能使学生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适应力和竞争力,从容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提升数字胜任力包括提升学生的信息和数据素养、数字沟通与协作能力以及数字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有效浏览、搜索、评估和管理数字内容,能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交互和协作,能够整合现有知识与信息进行创新表达。

2、全方位适应与人工智能,技术协同教学的新型环境

随着教育数字化的持续推进,人类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将呈现出协作互补的关系,教师需要逐步适应与人工智能技术共同教学的新型环境。在备课环节,智能技术的融入有望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如智能备课工具能够结合学生的个人特征与学习水平进行学情分析,向教师提供适切的教学方案,真正帮助教师做到“以学定教”。在课堂教学环节,智能教学工具可以协助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指导,并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课堂反应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在课后环节,智能评测系统可以辅助教师批改作业与测试题等,并生成学习数据分析报告,同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扩展资源。上述与人工智能协同的多个教学环节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才能有效选择和使用智能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3、有效开展数字技术赋能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实践

智能时代的教育锚定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有效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高阶能力培养,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高度契合,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尤其是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应用能力,能够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设计,通过相关的学习活动或支架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同时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数字资源和工具实现知识的迁移贯通,建立个人的知识网络。

二、全面梳理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现实困境

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然而综观当前,我国师生在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养成方面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1、数字化变革教育的理念在学校传播有待加强

放眼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共识,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探索利用数字技术推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但在一线教育教学实践中,数字化变革教育的理念尚未得到广泛传播,理念与实践之间存在落差。首先,部分学校还未将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纳入教育发展的整体考量,缺少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前瞻性规划。其次,年轻一代的学生虽然掌握数字技术的基本操作,但参与的数字化娱乐活动过多,如偏向短视频浏览、网页内容复制、拍照搜题等被动性使用,而在作品创作、与专家互动等方面的主动性参与不够。最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滞后,无法有效开展数字化教学,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部分教师缺少对数字化教学理念的价值认同以及尝试改变自身教学的主动性,逃避或拒斥利用智能技术改变教育教学;二是教师虽然在客观上认识到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中发挥的重要效用,但缺乏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理解与适应数字化技术环境;三是教师缺乏将智能技术与教学深度整合的能力,仅停留在对数字工具的浅层次操作应用上,未对数据的教育价值进行深度挖掘。

2、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在学校的养成机制有待完善

学校需要通过完善的养成机制来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一方面,从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角度来看,部分学校在培育体系建设中还存在重视度不够、系统化不足、滞后性突出等问题。一是学校数字素养与技能相关培训内容简单化和机械化,局限于软件操作和简单编程等初级技能训练;二是虽然我国已发布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但因学校长期缺乏引领指导,使得信息科技课程仍存在地位边缘化、开设质量参差不齐、实施效果不佳等现象。[3] 另一方面,从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角度来看,学校的研培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一是研培内容适应性不强,有关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的内容多以碎片化的政策解读或经验分享为主,缺乏连贯的目标设计与进阶规划;二是研培形式针对性不足,现阶段培训以大班授课或专家报告为主,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体验式、互动式、实践式的培训。

3、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校内外支撑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是一项全方位、系统性工程,虽然当前部分地区与学校已充分重视并展开探索,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仍然普遍存在支撑保障体系不完善的现象。首先,适应性的技术支持不及时,专业服务不到位,影响教师的有效教学实践。其次,师生数字素养评价体系不完善,如在评价内容上,过于强调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缺乏对数字化教学与创新等高阶能力的综合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存在数据来源单一、过程性数据缺位等问题;[4] 在评价应用上,未能有效利用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再次,激励机制有待优化,如部分学校尚未或仅是简单化地将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相关内容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未与职称评审、专业发展、薪酬待遇等合理关联,难以有效激发教师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内驱力。最后,校内外协同机制有待加强,如学校间的合作与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不成熟,缺少交流研讨、观摩学习等活动,致使优秀教学案例、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等内容无法实现共享互补。

三、准确把握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养成的关键要义

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管理者从顶层设计、教师培训、课程设置、评价机制建立、家校社企协同机制完善等多维度进行全面规划和有效推进。

1、提升学校管理者数字化领导力,引领数字素养与技能养成体系建设

学校管理者的数字化领导力是决定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上限因素。

首先,学校可以组建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工作专班。专班中应当包含师生代表,在掌握学校数字化成熟度、师生数字素养现状以及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学校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规划。其次,学校应建立健全数字素养相关的激励机制。如将数字素养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中赋予相应权重;举办创客竞赛以及面向师生的数字教育成果奖评选等多样化活动,并通过建立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机制,鼓励师生积极投入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各项活动。此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学校管理者数字化领导力的专项培养,如组建专家团队,为学校管理者提供相关的系列培训和咨询服务;为每所学校量身定制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方案,并提供持续性的支持与指导,等等。

2、强化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实效,促进技术与教学场景深度融合

学校应创新应用场景,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的全方位、全流程,通过优化培训模式,引导教师深化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鼓励教师积极体验智能技术等方式,协同推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首先,优化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模式。一方面,学校需依据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开展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在培训中注重“用中学”和因地制宜的递进式设计,综合应用在线培训、工作坊、同行互助等多种形式,引入更多的案例研究和实际应用演练,帮助教师掌握最新的数字教育工具和方法。另一方面,学校在培训过程中应强调人机共教过程中的情感补位,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人类的主体性价值与角色能动性,为学生提供真诚的陪伴与个性化的辅导。其次,学校应引导教师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常态化应用,将其深度融入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环节以及教师研修、课后服务、家校沟通等育人场景,充分释放数字教育资源的普惠、倍增、溢出效应。再次,鼓励教师积极体验、探索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一是知晓原理,即掌握基本的人工智能知识和原理;二是赋能学习,即学会利用人工智能来学习,提升学科能力和教学能力;三是优化教学,即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发挥其对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四是交流分享,即开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主题教研活动,分享应用经验,挖掘其教育效益。

3、优化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机制,提升学生智能时代的胜任力

学校开展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工作的核心落脚点在于育人,为此应多措并举提升学生智能时代的胜任力,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健康成长。

首先,有效落实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学校需要整体规划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方法与途径,保证课程的开设质量;配备专业信息科技人才作为专任教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复用的学习资源与工具;优化信息科技课程开设的环境,如专用教室和实验室等。其次,促进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内容的跨学科融合。学校应鼓励并集合多个学科教师开展联合教研,将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相关内容有重点、有区别地融入各个学科与学段,进行跨学科内容的整体设计。学校还可以探索数字素养培育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采取专题教育、主题活动等方式融合地方特色开发相应课程。再次,因校制宜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师生需求,利用学科融合、课后服务、趣味竞赛等多种方式,强化对学生的人工智能意识、思维、观念与能力等内容的培养。最后,引导提升学生的数字化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可以鼓励引导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主动学习圈方案,通过动机激发、目标设定、机会获得、迁移应用、可视分享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5]同时鼓励学生开展项目式、探究式、协作式学习,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个性化、场景化、交互式等学习支持功能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数字化学习习惯。

4、构建常态高效的评价反馈机制,保证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持续进阶

推动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持续进阶,关键在于构建连续性跟踪和多维度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首先,建立适用、高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评测工具。学校可以基于自身的数字化水平与师生特点,结合相关数字素养标准,形成多角度、立体化的评价框架,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研制评测工具。其次,开展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常态化测评。学校可以结合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特点,运用在线测试、项目评估、电子档案袋、学习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动态追踪并采集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成长进阶数据,以准确描绘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发展轨迹;同时设计引导性的自我评价工具,帮助师生定期反思自身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发展状况,设定个人成长目标,形成自我驱动的学习循环。再次,为师生提供即时、具体、全面的评价反馈。学校可为师生提供可视化的测评报告和个性化的提升建议,同时为数字素养薄弱的师生提供专项支持辅导,以促进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精准提升。[6]

5构建家校社企多元协同机制,打造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新格局

整合学校、家庭、社区及企业资源,形成跨领域、跨层次的联合培养体系,为师生提供立体化、开放型的数字学习和成长环境,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以及应对数字时代挑战的能力。

首先,深化校际合作与交流机制。如可以建立校际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联盟或教育共同体,组织定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教育交流会议或联合教研活动,邀请各校教师就相关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与国际学校进行交流,开展远程合作项目,为师生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与高校建立合作或举办跨校的数字素养夏令营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其次,强化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学校一方面可以建立数字家长学校,利用在线讲座、互动论坛等形式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资源,提升家长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引导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字应用习惯;另一方面,通过举办亲子数字素养工作坊、家长课堂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和支持学校的数字教育理念与实践,共同监督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养成。再次,充分整合利用社会数字资源。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图书馆、科技馆和博物馆等单位的联系沟通,依据不同基地的资源情况联合开发数字素养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同时联合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普及项目,如鼓励学生担任“数字素养小讲师”,以此惠及更多人群。最后,积极与科技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学校一方面可与相关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联合创新实验室,为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提供实践场所与持续有效的技术支持,满足师生多元化的数字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可组织师生参观探访企业研发中心,亲身体验前沿智能技术的魅力,了解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以鲜活的实践案例丰富学校数字素养与技能教育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2024-03-28]. 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2] 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2022-11-30)[2024-03-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3] 吴砥,朱莎,王美倩.学生数字素养培育体系的一体化建构:挑战、原则与路径[J]. 中国电化教育,2022(7):43-49+63.

[4] 胡小勇,李婉怡,周妍妮. 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研究:国际政策、焦点问题与发展策略[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4):47-56.

[5] 黄荣怀. 人工智能正加速教育变革:现实挑战与应对举措[J].中国教育学刊,2023(6):26-33.

[6] 宋灵青.我国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实然状态与突破路径——基于全国9405名中小学教师的测评[J]. 中国电化教育,2023(12):113-120.

 

作者:黄荣怀,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5期、“中小学管理杂志社”公众号

标签:人工智能

版权申明:本网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文章或网友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转载亦请申明来源.

上一篇:什么是产教融合课程、评审标准及建设体系
下一篇:黎加厚: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课程教材教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