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 “五味”生“慧”——“五味一体”校本课程育人体系群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2024-04-24 10:53:48 所属栏目:案例实践

一年级新生走进班级的那一刻起,铃声伴我入学堂、我的课前我做主、口令绕耳入心来等10几种习惯养成微课就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各班级对照标杆逐步落实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班级习惯测评”,让孩子们有样学样,学出标准,学出规范。在习惯养成的实践活动中,学校基于学情,提出学生习惯养成的“三层12维”梯度训练目标。三层是低、中、高三个学段,12维为12个习惯目标主线,低年级旨在培养文明礼貌、热爱学习、孝顺父母、合群友善的好习惯;中年级旨在养成勤奋努力、珍惜时间、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的好习惯;高年级旨在塑造独立自主、坚韧执着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分钟

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发展智慧教育,促进智慧教育领域经验总结和互学互鉴,加强优秀案例分享和国际传播,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指导下,“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华中、西北)开展了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经过申报或推荐、案例撰写培训和修改、专家遴选、公示等环节,共确定324个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其中区域发展类74个、学校实践类226个、解决方案类12个、研究成果类12个。

本期为您带来学校实践类智慧教育优秀案例:数字赋能 “五味”生“慧”——“五味一体”校本课程育人体系群构建

 

一、社团活动课程——五个维度培植学生的志趣味

利用每周周二下午60分钟课后延时时间,学校为孩子们呈现“五彩”缤纷、动静皆宜的“五彩”社团活动课程,通过“云端管理+线下体验”运行路径,形成5+N+3社团创建范式。“5”为五个序列,也是五个维度。即“五彩”健体、“五彩”益智、“五彩”艺韵、“五彩”技艺、“五彩”科创。每个维度分设N个社团,仅“五彩”科创维度就有“飞扬”无人机社、“炫彩”电脑绘画、“雏鹰水火箭社”、“童心律动机器人社”和“3D创意”五个社团。“3”为每个社团从低到高划分3个体现能力生长的层级——兴趣级、乐趣级和志趣级。经历三个层级社团的历练,由初级兴趣层级的点亮兴趣的“火花”,继而在乐趣层级的活动体验中照亮乐趣的“心灯”,最终在每个孩子心中生发出志趣的方向。三个能力培养层级,让学生由一时的兴趣点衍生成一种行为上的痴迷和热爱,激发出“我要学、我要学好”的内驱力。当在志趣层级的学习体验画上完美句号的同时,也让良性赋能教育生态水到渠成。在每学年的社团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项目继续深造,或者另辟蹊径进行阶梯式学习,同样可以实现自身能力横向的拓展成长和纵向的梯度生长。

二、传统文化节日课程——挖掘节日精神内涵培养文化味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传统节日体验活动课程,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大传统节日实践课程。学校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包含知识结构和实践活动两部分,知识结构包括中国传统节日概况、起源、演变、习俗、传说等;实践活动包括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体验活动、传说演绎活动、仪式展演活动等,这部分课程主要以“‘线上’‘线下’活动性课程”为主。以“端午节”为例,以项目式学习统领,体现了语文、科学、美术等多个学科的整合。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围绕“端午”这一传统节日研究主题学习相关自然现象与科学常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研究方案、细化研究过程,多路径多方法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动手做粽子的实践研学活动,基于网络平台了解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语文课通过视频观看、课件展示端午节的文化,了解“端午”的起源及习俗故事,摘抄诵读屈原的诗词歌赋,举行班级、校级“线上、线下”诵读、舞台剧展演,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美术课欣赏 “端午节 ”民俗画作,自主设计创作端午香包、美术作品和手抄报,音乐课学习相关的诗词歌赋的韵律和歌舞,通过“钉钉”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进一步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三、主题实践活动课程——依托校园主题节日融入体验味

学校打造包括艺术节、读书节、写作节、合唱节、诗词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数学节、劳动实践节、演讲节、志愿服务节、法治文化节、环保节、安全节、实践研学节和感恩节等在内的17大主题体验活动课程。主要采用实践体验为主,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科学习为补充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和体验校园主题节日的全过程,在活动中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真正实现活动育人的教育初心。以2023年科技节活动课程为例,学校把科技节划分六大板块,涵盖科学幻想绘画创作、云上电子海洋馆观摩、科学实验设计、开源机器人比赛、旋翼无人机模拟飞行、读一本科普读物,看一部科普影片的系列活动,为孩子们搭建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舞台,让孩子们在“科学”的王国中尽情遨游。

四、五色游学游历课程——多路径挖掘全景育人的家国味

学校将以“五色”游学游历为基础的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让“五色”游学游历贯穿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以红色研学实践叙述为主,其他四色教育为辅介绍“五色”游学游历课程实施。

一是红色文化体验课程----赤诚红,红色探源,追寻一种精神。以“红色教育”为核心,形成“一核六翼”校本系列课程,从六个维度开展红色润心教育。主要是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方面入手的,兼顾校外红色研学实践。具体实施分为:一是创建红色校园,展示红色文化;二是打造红色课堂,传承红色基因;三是进行“红色”研学,亲历红色历程;四是研发红色教育微课例,展示红色印记;五是开展红色教育主题活动,培养红色品质;六是开展“时代接班人”教育活动。

二是蓝色文化探究课程--海洋蓝,蓝色畅游,开拓一种视野。以“海洋文化”为依托,结合地缘特点挖掘海洋文化教育资源,走进极地海底世界、青岛奥帆中心、青岛明藻博物馆、贝壳博物馆等“线上和线下”研学场馆,进行实践研学,进行沉浸式的游学游历,感受海洋之魅,揭秘海洋之谜。

三是绿色文化实践课程—生态绿,绿色蓄“能”,培植一项技能。以“绿耕教育”为抓手,与吴家核桃、青康源、九鼎莲花山、九龙山研学基地联姻,形成常态学习交流机制,引领孩子们走近绿色大自然,走进研学基地,进行农耕、农事的学习体验,掌握基本的劳动技巧和技能,在“劳育”团建中体悟生活的艰辛、粮食的可贵和亲情的温暖。

四是银色文化研学课程—“五彩”银,银色发展,感悟一片生机。以“胶州发展”为主线,走进胶东会客厅、上合之贝、胶东国际机场、上合示范区等地,感受现代化建筑银色色调的震撼,目睹胶州市的发展和变迁,萌生热爱这片热土,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学校以研发《“一带一路”上合印象》校本课程为着力点,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现场观摩实践,了解沿途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唤起新生代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增强他们对家乡、对祖国、对世界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是古色文化探寻实践—探古味,古色传承,探寻一种文化。以“传统文化”为纲,走进孔子六艺园、大沽河博物馆科技馆、胶东会客厅、高凤翰纪念馆等研学基地,学习制作黑陶、拓片、剪纸等传统技艺,感受胶州厚重的历史文化,了解胶州的文化发展根脉。

五、习惯养成训练课程——在点滴的进步中收获成长味

依托青岛市“十个好习惯”要求,开发实践微课程,设计纵横分明的“梯度式”目标。为了快速、有效地落实相关要求,达到统一的标准,我们实行了“可视化管理”,榜样班级录制安全演练、疫情防控、大雁路队、垃圾分类、课前课后准备活动等微视频,通过班主任会进行统一学习、研讨。从一年级新生走进班级的那一刻起,铃声伴我入学堂、我的课前我做主、口令绕耳入心来等10几种习惯养成微课就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各班级对照标杆逐步落实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班级习惯测评”,让孩子们有样学样,学出标准,学出规范。在习惯养成的实践活动中,学校基于学情,提出学生习惯养成的“三层12维”梯度训练目标。三层是低、中、高三个学段,12维为12个习惯目标主线,低年级旨在培养文明礼貌、热爱学习、孝顺父母、合群友善的好习惯;中年级旨在养成勤奋努力、珍惜时间、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的好习惯;高年级旨在塑造独立自主、坚韧执着、自信乐观、自律自制的好习惯。每个学段结合本年级、本班对每个维度的好习惯培养目标进行创生,不断细化、延展好习惯的外延。

 

作者:陈忠江 杜琳洁 张晶晶 王红 李衍山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标签: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版权申明:本网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文章或网友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转载亦请申明来源.

上一篇:基于智能家居的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
下一篇:“三段十步”STEAM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