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郑泉水 AI时代,学校教育要培养X型学生

来源:第八届中国教育微创新理事年会主题演讲 2024-04-19 10:13:38 所属栏目:专家观点

迈向数智时代,AI技术的应用有望实现个性化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体验,最终带来人类史上又一次罕见的教育范式大转折。但未来“社会”可能会加速创新者、智能机器人和“被技术淘汰”的“边缘人”弱势群体三个主要阶层的分化。更严重的是,在逆全球化的趋势下,AI技术的发展将加剧全球分裂,使人类永续发展面临毁灭性风险。教育只有尝试回归本源、重新出发,一切才可能有解。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分钟

迈向数智时代,AI技术的应用有望实现个性化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体验,最终带来人类史上又一次罕见的教育范式大转折。

但未来“社会”可能会加速创新者、智能机器人和“被技术淘汰”的“边缘人”弱势群体三个主要阶层的分化。更严重的是,在逆全球化的趋势下,AI技术的发展将加剧全球分裂,使人类永续发展面临毁灭性风险。

教育只有尝试回归本源、重新出发,一切才可能有解。

一、破解应试教育——辨清3大本质

图片

应试教育问题数不胜数,其顽强的生命力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原因。

破解历史难题,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必须回归本质,回答好何谓教育、何谓创新、何谓人才三个基本问题,以及难以打通它们的本质原因。

(一)教育的本质 不是掌握知识技能,而是促发人的成长

我国的教育问题,不出在研究生、不出在大学,而出在中学。再往前走,或许可以延伸到小学,甚至从学校回到家庭。

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促发人更好地成长。获取知识、技能,更像一种手段;教育更重要的意义是带来思维的进步。

而人的成长,并非类似于动植物般被动地取决于“基因”和“生态”,而是主动精神性(好奇心、求知欲、创新型)与社群性(竞争性、社交本能、同情心)的综合——最终决定人成就高度或思维深度的核心因素包含基因、内因和外因。

 (二)创新的本质 “黑空间”里摸索,不断面对未知与失败

创新跟科学是不一样的。科学的本质源于好奇心,把宇宙中已存在的规律挖掘出来;创新的本质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创新是从无到有、从零到一。

那些重大的原始创新,都是在“黑空间”里创生的,都经历过在“无人区”艰难跋涉、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漫长过程,你不知道前面面对的是一座高山、一面悬崖,你对前程一无所知。创新者不仅要拥有能力,还得有超乎常人的信念;创新要面对的可能是一路的失败,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唯有经历此,才能为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知识、质的飞跃的新技术,推动文明的进步。

然而,当前很多的科学研究者只是拿着纳税人的钱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是相当自利的。如果不通过创新将知识转化成社会财富,这个世界是不会向前发展的。

(三)人才的本质 跨出知识“白空间”,成为勇敢的掘金者

人才不只要学会知识、发现知识,还要创造性地做成一些大事。

他们不只要身处“白空间”,掌握已知的知识,成为所谓的“天才”“学霸”;还要走进未知的、危险的、无人踏足过的知识“黑空间”里,做一名探险者、开拓者,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创业领袖。

因此,光会“学”不是人才,“干”出大成就者才是人才。

很多人想让小孩最快地在同龄人里脱颖而出,其实只要我们要有平和的心态,哪怕从40岁开始做事,也一样可以。最重要的是在你还没有做出很多成就的时候,如何能够证明自己可以干大事?别人能相信你,社会才能够给到你足够的资源。

二、找到人才培养的关键破局点——厘清2种成长思路

图片

  • 把握14-40岁的成长黄金期

把握成长的黄金期,一定要懂得满足孩子每个阶段的基本心理诉求。

(一)0-14岁 好奇、玩,而非唯分数

小孩对世界充满好奇,最好的成长,就是满足他的好奇心,让他亲身去“发现”——第一次看到虫子、看到大象、看到老虎……这比书本上的学习有趣得多、高效得多。

过完这个阶段,就让他去“玩”、去动手实践,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现实。

再下一个阶段,是“让做变得有点意义”,比如帮父母做点家务、为社区做些服务,回到现实里去回应需求、解决问题。

(二)14-40岁 点燃激情、绽放潜力

14岁开始,自主选择是重要的。作为社群动物,每个人都想当第一名,培育他们不是被迫取得好成绩,而是自主进行自我提升。在中学阶段一定要学会自学。

我当初清华做钱学森班时的命题不是拔尖,“拔”出几个的同时,会毁掉一大堆,这跟我的初心是完全违背的,我办钱班的使命,是“让所有的小孩变成第一名”。

大一开始,学生们进到“黑空间”,在不同的“黑空间”里变成第一名,再探究3-5年就脱颖而出,由此他们能得到相当多的资源,才可以用来走这么一个长长的路。

(三)40岁- 成为导师、利他利己

到40岁之后,人的思维依然在往前发展,但身体机能、各方技能都在下降,怎么办呢?带学生。学生可以帮助我们继续实现梦想、攀登高峰。因此,重视人才培养,利他的同时也在利己。

  • 从培养A型人才到X型人才

踏入“无人区”研究,让每位学生成为第一

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太厉害,现在没有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可以赶得上我们的手机。

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发现,不管教得多好、学得多拼命,人最多也只能掌握30%的核心概念;没有好的老师带领,人掌握的核心概念10%都不到。有没有办法达到更高呢?通过探究可以达到75%;经过长期研究才可能达到100%。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学”走向“做”、走向长期研究。

在钱学森班,怎么让每位同学成为第一?

唯一办法就是进到“黑空间”,去到从来没人去过的地方去做研究,这样他每走一步都是第一名;他只要稍微走得快一点,沿着这条无边的路坚持走下去,他会越来越保持第一名;面对失败也继续往前走,那他最后一定是第一。因为一次次的所谓“失败”,其实就是一次次地超越了极限。

图片

找到“兴趣”“擅长”及“意义感”的交汇点

X型学生(内驱、扬长/激光型),寻找激情/远大目标、全力以赴追求(舍得、长期主义),勇于探险,敢于失败,具有开放精神(好奇、自学、批判);而A型学生(外驱、补短/木桶型),在意他人要求、关注评价体系、着眼短期目标,他们往往陷入内卷当中,容易焦虑又容易骄傲自满。

从A型学生走向X型学生,是让学生从功利驱动下的学习、走向热情驱动下的学习。

学生能够充满激情长期坚持去做的事情,必然能调动他的兴趣;而要成为第一,一定要做自己擅长的;并在研究当中形成正反馈,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意义感。

“兴趣”“擅长”及“意义感”的交汇点很小,怎么去寻找它?这是教育最大的难题。

三、绽放年轻人的天赋才华——聚焦3个案例

天才or废材 成长无论快慢,取决于被点燃的时机

有一位学生,进入清华三年,没有明确目标、找不到兴趣点和学习的意义,做过一些研究都没有坚持下去。大三结束时,他有六七门课不及格;到大四,他还有1/3课没修完无法毕业,因此离开了钱学森班。

2019年我去华为分享时说:“用问题点燃学生,学生可以做不可想象的事情”。有位本科生到华为时就偶然被一个问题点燃了,他就是当初离开清华大学钱学森班的2016级学生毕恺峰。在他的组里几百人都是博士,他是唯一一位本科生,半年后他在华为脱颖而出,所有人都称他为毕博。他用了两年完成的华为盘古气象大模型,获得了2023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首。

他在钱学森班的3年走得非常慢,一旦找到自己的道路之后,就不知道跑多高去了。关键在于他在做的东西是不是他真正想做的?能不能让他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早上很早就起来?——一旦踏上自己的道路,人的潜力真不知有多大。

1+2≠3?别用爬树能力,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

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

教育不要研究教授什么知识,更本质的是要思考——我们要创造一个怎样的环境,才能让每位学生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天赋才华?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前几天一位乌鲁木齐的校长跟我说,有个小孩他感觉特别好,但是高考成绩不怎么样,怎么办?我跟他讲了另一个案例,就是毕加索。毕加索从小学习不好,尤其数学学得很艰难,他到二、三年级,都搞不清楚为什么1+2=3,因此被所有的同学骂为笨蛋,最后他却开创了当代艺术。

如果那是你的孩子你该怎么办呢?父母即便在家庭环境中相信他是天才,周边同学相信他都是笨蛋。怎么突破这个环境呢?

而当父母是“大象”时,理所当然会认为自己的小孩是只“小象”,但或许小孩是只“小鸭子”。那一定要为孩子匹配合适的资源,否则没有大象带,小象长不起来。

沃伦・巴菲特说:“父母唯一应为孩子做的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并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找出热情所在是个辛苦又玄奥的过程,需要自由空间,父母施加压力往往适得其反。”

痛快成长 当本科生“领导”博士后

如何找到“黑空间”?过去20年我研究发现毫米以下的机器是不存在的,我想做一台非常小的发电机,但博士生里没人敢做,我找到一位大一学生来开拓这个领域。

这位大一学生完成理论初步证明后,在团队里带了几十位博士后,最后他取得了2022年科技部首届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仅用3年半就在清华硕博毕业。

因此,成长不总是循序渐进。

想孩子脱颖而出,不能急于求成;只能不断给他们破格的机会,为他们构建更好的生态。从0岁到40岁,赋能他们的成长。

标签:人工智能 教师素养

版权申明:本网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文章或网友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转载亦请申明来源.

上一篇:胡航 从人机融合走向深度学习:范式、方法与价值意蕴
下一篇: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 人类将进入超级学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