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赋能课堂提质增效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2024-04-18 09:50:11 所属栏目:专家观点

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质效双增”,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从深度学习理论出发,通过阐明深度学习的内涵和发生机制,结合提质增效提出的背景,探明深度学习赋能提质增效的内在机理:深度学习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其主动投入,进行有意义学习,并采用深层学习方式深度参与、体验感知、批判理解和创新应用,实现高效学习和深层学习,由此有效解决了现实课堂中学生被动、机械、低效和浅层学习问题,达成提质增效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本,提出了面向四类课堂提质增效的深度学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分钟

本文摘要: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质效双增”,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从深度学习理论出发,通过阐明深度学习的内涵和发生机制,结合提质增效提出的背景,探明深度学习赋能提质增效的内在机理:深度学习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其主动投入,进行有意义学习,并采用深层学习方式深度参与、体验感知、批判理解和创新应用,实现高效学习和深层学习,由此有效解决了现实课堂中学生被动、机械、低效和浅层学习问题,达成提质增效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本,提出了面向四类课堂提质增效的深度学习生态系统模式,为实现课堂提质增效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实践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主题。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学科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需要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予以呼应。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体验、思维发展和品格养成;提质增效与其意义相通,旨在打破“考试决定论”,让教育教学回归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原本宗旨。然而当前学校仍然存在以学生分数、升学率等外在绩效为追求目标,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现象,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思维、重权威轻创新,学生学习缺乏深度参与、深层思考与实践应用,处于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由此引发的低投入和低参与度导致了持久的浅层学习和低效学习,这既不利于课堂提质增效,也与核心素养的落实背道而驰。在此背景下,借助深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促进课堂提质增效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然而当前学界对于深度学习如何促进课堂提质增效,助力核心素养落实的这一内在逻辑认识还不够清晰,深度学习整体上还处在“说起来好听,看上去很美,但是做起来无序的状态”,亟需明晰影响深度学习的内涵和发生机制,系统全面地钩织出深度学习的全貌,进而探明深度学习赋能提质增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为教学提质增效和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探析

深度学习指向应用高阶认知策略实现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旨在帮助学习者掌握核心知识,并有效实现应用迁移。最早明确提出深度学习概念的马顿等人,首次从学习方式“定性差异”的维度定义了深度学习,通过与浅层学习比较,指出深度学习更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联结重构与迁移运用。随后,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教育目标的观点被提出,美国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认为深度学习是学生胜任21世纪工作和公民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和理解学科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学习以及未来工作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进一步将深度学习能力划分为认知、人际和个体三大领域,即掌握核心学科知识和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的认知领域能力,学会团队协作、有效沟通的人际领域能力,学会学习、学习毅力的个人领域能力。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深度学习关注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核心学科知识掌握、高阶能力发展和愉悦学习体验获得为旨归。深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者”,通过激发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和深度参与,促使学生采用有意义学习方式完成高水平认知加工,进而生成知识体系,实现创造性迁移应用。当学习具有更多内生动力、更多参与和体验的机会、更深层次的信息加工方式以及更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学习质量和效率才会提升,课堂提质增效也才会有更多可能。因此,深度学习是课堂提质增效的破解之道,也是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路径。

二、深度学习的发生机理

在明晰“什么是深度学习”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挖掘深度学习的发生机理,这是理解深度学习何以、以何赋能课堂提质增效的关键。首先,深度学习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达林哈蒙德的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深度教学策略,给学生体验深度学习的机会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关键要素,即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教师有效教学的激发。其次,深度学习的发生也不是“一步到位”的,依据比格斯构建的3P学习过程模型,学习的发生分为三大阶段:预示、过程与结果,不同的学习动因会造成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而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基于此,要想实现深度学习,必须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因,引导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完成认知加工和内化。

综上,可将教师作为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主要外部因素,参考比格斯3P学习过程模型,构建深度学习发生机制模型(见图1)。从纵向看,整体阐释了深度学习发生的内外部条件,外部条件即教师的有效教学,也包括学习的支持性环境,如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发生的激励机制、高阶活动设计等;而内在条件则是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等。从横向看,深度学习的发生分为学习条件准备、学习过程投入和深度学习结果获得三大阶段。综合横纵两向,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基本逻辑是:充分利用教师的有效教学这一外部条件,以此调动积极学业情绪和内在学习动机,促发学生主动学习;在此基础上深度参与学习过程,采用深层学习方式进行高阶认知加工、体验学习乐趣和成就感,在此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高效学习和深度学习,最终达到深度理解、迁移应用和高阶思维发展、愉悦学习体验获得的深度学习结果。下面将重点对深度学习发生的条件和过程进行阐述。

图片

在深度学习条件的准备阶段,要发挥教师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动机激发、情绪调动、问题探究、思维启发等的重要引导和支持作用。具体包括,其一,教师应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比格斯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正式及非正式互动中形成的课堂氛围,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感知,积极的学习氛围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进而加深学习的深度。其二,教师应明晰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将知识要素与知识关系联接起来的一种知识体系,教师需要关注知识的纵向演变及横向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逻辑,降低学习难度。其三,教师要设计高阶活动。高阶认知活动主要指向问题性、合作性、探究性、真实性、自主性等学习活动,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认知投入,同时又能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合作与表达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等深度学习能力。可见,高阶认知活动是深度学习发生的重要载体。其四,教师要及时评价反馈。研究表明,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支持和积极反馈时,学生更倾向于深度学习,通过对学习及时评价和反馈,学生感受鼓舞、了解不足,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关于评价和反馈的方式,深度学习倡导形成性评价并支持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在以上外部条件的支持下,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得以激发,良好学业情绪得以调动,在此基础上开启主动学习之旅。

在深度学习过程阶段,基于内在学习动机和良好学业情绪,学习者能够主动参与和高度投入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深层学习方式的运用、高阶认知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便成了深度学习发生的关键。深层学习方式源于学生希望自己恰当并有意义地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心理需求,它是一种包含主动和高水平认知加工的学习方式,包括关联性学习、社会性学习、批判性学习、结构化学习和情境式学习等。当然,深层学习方式不是孤立的,其需要在高阶认知活动中得以体现和运用。首先,在学习新知时需要进行关联性学习,以激活已有相关知识,这是学习者进行深度理解的前提条件。其次,深度学习必须突显知识的社会性,因此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社会性学习,通过学习共同体间的深层互动,通过个人的批判性理解和内化,最终将新知识纳入宏观知识体系中,生成知识网络,这种“网状”结构不仅能有效贮存和保持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实现有效的学习迁移和真实问题解决。在整个过程中,学习者也需要利用元认知能力,监控自身的深度学习过程,并不断优化调整自己的深度学习方式。这样,认知活动与元认知策略得以有效配合,助推学生实现意义学习、高效学习和深层学习,并最终达到深入理解知识、迁移应用知识、发展高阶思维和获得愉悦学习体验的深度学习目的。

三、深度学习赋能课堂提质增效的内在逻辑

深度学习何以赋能课堂提质增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了解提质增效提出的背景和最终目标,从而“对症下药”,从源头上实现课堂质效双增。如图2所示,提质增效的提出是基于学生在校学习状态的外在表征:学生整体学业负担过重,各科学习任务与作业繁重;心理上表现出较大的压力、焦虑甚至厌学情绪,最终引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受重视,体音美等课程往往被取消变成文化课。而引起以上外在表征的根源是传统教学秉持的应试教育理念,其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记忆、重复和脱离真实情境的机械应用,而忽视了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没有通过高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引导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完成高水平的认知加工,导致了学生长期以来的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当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意义性时,学生是不愿意投入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的,这种低投入和非参与的学习状态继而造成了持久的浅层学习和低效学习。因此亟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低效和低品质的学习,以实现教育提质增效,最终落地教育高质量发展。

图片

深度学习恰能赋能课堂提质增效。由深度学习发生机理可知,在主动学习、意义学习、高效学习和深层学习的过程中,深度学习得以实现,可以说这四种学习是深度学习发生的核心表现。因此可借助这四种学习改变当前学校教育现状,促进课堂提质增效。首先,深度学习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当学习发自内心时,学生才会主动投入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为提质增效提供了“动力源”。其次,深度学习中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在真实学习情境中,主动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和现实生活理解新知,有效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提高知识的系统性,这样的学习是有意义的,为提质增效提供了“发力点”。再次,深度学习中的学习是高效的,高效学习必然有方法,在教师设计的高阶学习活动中,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批判性学习、结构化学习、情境运用式学习等深层学习方式策略进行高阶认知,实现深层理解和迁移运用,这为提质增效提供了“方法论”。最后,深度学习中的学习是深层的,这为提质增效带来了“持久力”。“深层”是指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思考了知识的原理、变式、应用场景等,并通过迁移应用学会了灵活变通,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也反思了学习的不足和学习体验,以凝练学习方法、发展高阶能力,锤炼良好学习习惯与品行,这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的,也因此,提质增效的落实才有了持久性。

四、深度学习赋能课堂提质增效的作用路径

自2021年“双减”政策提出以来,越来越能明显感觉到教育的提质增效已经不仅是学校一方的责任,更是需要家、校、社的协同配合。因此,深度学习理论的落实也应不再仅限于常规课堂,还应覆盖至校内课后时间并充分沁润于家庭、社会等多个场所,通过营造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度学习文化氛围,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此外,智能技术也是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投入,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加速器,因此全面推动线上课堂建设,也已成为落实提质增效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基于此,研究采用系统观的视角,整合教师、学校、家庭、社会、技术等多重教育生态要素,构建了集常规课堂、拓展课堂、线上课堂、校外课堂为一体的“四类课堂”深度学习系统,简称DL-4C模式(DL指深度学习,4C指四类课堂),如图3所示。在这四大课堂中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动机,促进意义学习、高效学习、深层学习,是每一种课程形态达成深度学习的应有之意,但不同课程形态也需依据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各有侧重,最终实现教育提质增效。

图片

(一)常规课堂——重塑课堂教学设计,促发意义学习过程

常规课堂即传统的40分钟课堂,依据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教师是影响学生学的深度与层次的重要外部因素,因此在这一课堂里,需要教师深度地教,由此引发学生意义学习和深层学习,最终实现课堂提质增效。需从培养目标确定到最后的评价反馈,每一步都要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指导。首先,要以深度学习能力为培养目标,既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注重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协作与表达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毅力。其次,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与呈现上,教师要将知识情境化、具象化,同时展示出清晰的单元知识结构和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促进其有意义学习。再次,课堂活动组织与实施要以“主动性、对话性、协作性、情境性、反思性”为导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采用深层学习策略完成高水平认知加工,建构自我知识体系,发展高阶思维;并在解决真实问题中体悟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最后,在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反馈上,深度教学强调科学评价和及时反馈。科学评价即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成绩,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品德、特长、体美等发展;既要教师评价,又要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及时反馈即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必要时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鼓励赞美等,促使学生全面、客观地审视学习效果,适时改变学习不足,达成深度学习。

(二)拓展课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激发主动学习热情

拓展课堂指校内常规课堂之外的课后课堂。依据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主动学习是深度学习发生的前提,因此在时间安排相对灵活的课后,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保持自觉主动学习热情、充分高效利用时间呢?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其兴趣特长,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方案,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具体来说可以将拓展课堂分为知识拓展和素质拓展两大时刻。在知识拓展时刻,作业仍然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关键,不同的是,教师需要优化作业设计,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穿插面向真实问题解决的项目式任务,以逐渐消除学生抵触心理,提高完成作业的兴趣及主动性,激活深度学习内部动机。其次,教师要做好作业辅导工作,秉持“作业不出门”“书本不回家”的理念,及时、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帮助查缺补漏,提升学习信心和学习热情。

在学生完成学科作业后,进入素质拓展时刻,其指向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全面发展。对此,学校可结合办学特色及学生需求,开设多样社团,开展主题整合式实践活动和项目研究式体验活动,融入经典阅读、科学探究、研学实践、体育锻炼、特长训练、劳动技能等,在拓宽和丰富学生课后生活的同时,培养兴趣、锻炼思维、发展优势,体验学习乐趣与成就感,激发主动学习意愿,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劳逸结合。另外,学校管理者需敞开学校的“大门”,欢迎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学生的课后学习与实践,比如聘请具有专长的学生家长担任社团指导教师,邀请领域专家开展主题讲座,为学生提供与领域专家一起学习和研究的机会等,彼此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进而通过集中性协作迈向深度学习。

(三)线上课堂——利用智能学习技术,打造高效学习模式

线上课堂指学生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的学习。依据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学会自主学习和高效学习也是深度学习发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线上课堂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灵活、沉浸式、交互性的学习空间,能够促进学生轻松、投入和高效地学习。为此,学校应首先加强线上课堂的建设与应用,构置先进实用的线上学习平台,打造沉浸式、协同式、体验性强的智慧学习环境,探索师生、生生、人机实时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次,学校需拓宽线上课堂的应用领域,使其充分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一是充分使用线上课堂中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图像、文本等,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二是利用线上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在课前,学生可随时随地根据自身状况自定步调进行自主学习,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效果。三是利用线上课堂开展充分深度交互。线上课堂中的即时通信工具让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和深入,通过相互交流、启发和批判性反思,促进了学生自我认知的丰富、深化与创新,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等。四是利用线上课堂进行精准学习评价与反馈。教师可根据学生答题对错、知识点掌握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并向不同学生推送不同学习资源,避免千人一卷、千人一练,实现差异化作业布置和作业的“质”与“量”的平衡。

(四)校外课堂——协同家庭社会力量,营造深层学习环境

校外课堂强调学校之外的学习。依据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深度学习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和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最终衡量标准,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不应局限于学校,而应走向现实社会生活。通过协同家庭、社会的力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实现教育提质增效。对此,学校首先需要定期组织教师走进学生家庭,与家长积极沟通学生的学业和各方面发展情况,指导家长转变教育理念,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变化,提升协同育人的能力。其次,鼓励、指导家长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与学校实时沟通,积极担任课程设计、活动实施、学习评价等新角色,以有意义的方式深度参与、分享和记录孩子的深度学习过程。

在家庭教育上,家长首先要转变育儿观念,不把成绩作为评判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平时注重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经常鼓励赞美孩子,以此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其次,有意识培养和提升孩子自主学习的动力与能力,锻炼其学习毅力。最后,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规划,避免盲目攀比,引导孩子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对社会而言,首先要秉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正确育人导向,不唯分数,不唯考试,将学生的德、体、美、劳与智育相结合,做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其次要大力推进博物馆、艺术馆、公益图书馆等社会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文化熏陶、素养培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知水平。最后,还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和活动场地,如组织公益活动、引导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等,培养其参与社会活动的实践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此外,社区要配置完善的体育活动设施,提供充足活动场地,满足社区内学生锻炼和放松的需求,只有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具备愉悦的情绪体验,学生的深度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综上,基于深度学习理念构建的“四类课堂”,形成了无缝、全面、立体、多元的深度学习系统。该学习系统可各有侧重,以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为根本,经由课中高阶认知活动的深度参与,课后的精准、优质作业对接、兴趣爱好拓展,课外线上课堂的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和校外的家校社协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者,在体验主体性学习、对话性学习、情境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迁移,高阶能力的发展,人格与素质的完善,最终实现课堂提质增效和“双减”政策的落实。

 

本文作者:

李奇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李飒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卜彩丽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本文通讯作者。

标签:智慧课堂 因材施教

版权申明:本网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文章或网友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转载亦请申明来源.

上一篇:弥合教育数字鸿沟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NETP 2024)》报告要点
下一篇:焦建利 人工智能引发“学什么”和“怎么教”的颠覆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