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沙探索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2024-04-16 13:40:55 所属栏目:案例实践

按照“应用为王、育人为本、生态培育”的理念,率先研发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简称“人人通”),空间汇聚智能化教学助手、教学工具、教学资源等,实行“四统一”(统一用户、统一应用、统一认证、统一权限)和单点登录,打破数据孤岛,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一人一空间,校校有空间,班班用空间”,市区县校多级应用,重构了长沙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模式,形成了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处处能学、时时能学、人人皆学的泛在学习空间与氛围,重构教育新生态。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分钟

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发展智慧教育,促进智慧教育领域经验总结和互学互鉴,加强优秀案例分享和国际传播,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指导下,“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华中、西北)开展了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经过申报或推荐、案例撰写培训和修改、专家遴选、公示等环节,共确定324个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其中区域发展类74个、学校实践类226个、解决方案类12个、研究成果类12个。

本期为您带来区域发展类智慧教育优秀案例:以数字化推进区域智慧教育新生态构建——智慧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沙探索

一、基于空间“重构生态”打好数据底座

一是构建空间生态系统。按照“应用为王、育人为本、生态培育”的理念,率先研发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简称“人人通”),空间汇聚智能化教学助手、教学工具、教学资源等,实行“四统一”(统一用户、统一应用、统一认证、统一权限)和单点登录,打破数据孤岛,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一人一空间,校校有空间,班班用空间”,市区县校多级应用,重构了长沙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模式,形成了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处处能学、时时能学、人人皆学的泛在学习空间与氛围,重构教育新生态。

二是打好教育高质量发展数据底座。以“网络学习空间”为载体和纽带,完善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智慧治理、智慧教学、智慧服务、智慧校园等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集中管理和应用。基于全市教育统一数据标准和规范,推进数字化转型,汇聚各应用系统数据,形成长沙教育大数据,构建了长沙教育数据底座。

三是形成虚实结合数字孪生校园。以网络学习空间为载体,构建虚拟教育行政部门、虚拟学校、年级、班级、老师,虚实结合构建学习、生活、工作一体化教育教学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充分融合,服务于教育教学。目前我市已建设智慧校园212所、网络学习空间优秀学校33所、未来学校创建校80所。

二、创新构建“五育并举”新型教育体系

以“人人通”为载体打造智慧五育新场景,构建线上线下结合、虚拟现实融合、校内校外协同的育人新方式,打造更有质量的教育。

一是推进智慧德育。开展“云思政”网络创新,遴选思政精品课355节。借助科技手段,推行“课程+文化+活动+实践”四位一体的德育,促进德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让德育“看得见、摸得着”。成立在线家长学校,开通心理健康板块,提供家长课程、育儿百科、专家直播等功能服务,构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二是推进智慧教学。推动交互式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93%。支持156所学校开设以平板电脑为载体的智慧课堂教学,以学定教,变革教学模式,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支撑个性化、适应性学习,驱动规模化因材施教。2022年,组织开展了中小学智慧课堂创新教学大赛,评选优秀作品特等奖67个、一等奖141个、二等奖203个、三等奖195个,智慧课堂运用先进单位12个。

三是推进智慧体育。利用AI技术、可穿戴设备等推进学校智慧操场建设,构建智能化、趣味化、全场景的校园体育新模式,强化体育教学,智能分析学生状况,形成个性化AI体能运动作业。2022年,63.4万余名学生参与日常体育运动锻炼,累计参与1.13亿次。依托“人人通”开展跨校、跨区、跨市的体育云赛,举办“校长喊你来运动”公益课堂。开展基于“学练赛评”的智慧体育共同体研究,带动株洲、湘潭、怀化等共同体单位,共同开展智慧跳绳、智慧跑步、智慧足球等项目,承办2022年湖南省跳绳云赛。

四是推进智慧美育。打造数字美育教室,联通名师课堂,推送个性化资源,开展自主互动学习;联通省市博物馆、美术馆、剧院、非遗馆等场馆的数字资源,支撑线上线下沉浸式教学;开发《博物馆里的美育课》《戏画西游——传统文化进校园》等网络课程,编写《美育》地方教材,涵盖湘绣、花鼓戏、铜官窑陶艺、长沙童谣等地方文化,并打造在线公益课堂,传承长沙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普及和提升。2022年城区艺术中考合格率达到94.83%。

五是推进智慧劳动与社会实践。开发劳动与社会实践服务系统,开设劳动教育专栏,开发数字化、视频化的劳动文化课程、思维课程、实践课程、趣味课程,引导学生主动走进实践场馆。学生通过“人人通”账号网上预约,就能免费到图书馆、科技馆、植物园等开展管理员、讲解员、护理员等服务实践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开辟了劳动与社会实践新视域。2022年评价结果显示,全市88.4%的中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学校劳动实践任务,劳动素养测评得分达82.37分,90.99%的中学生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状况感到满意。

三、融合推进“因材施教”育人方式变革

一是以智慧课堂赋能学生深度学习。积极推动以智能终端为载体的智慧课堂,开展全流程互动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轨迹进行伴随式数据采集,分析学生学习偏好、兴趣爱好、学习趋势、教学情况、学习能力分析等,精准推送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避免机械重复练习,规划最佳的学习路径,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学习,推动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课堂学足学好。如长沙市第六中学探索了“三阶九步”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定教、以学评教,改变教学时序,学习任务前置,实现翻转课堂校本化落地。

二是以应用为驱动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出台《关于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实施办法》,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标准、服务标准和使用管理标准,推进众筹众创,优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利用“人人通”,联通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湘教云平台,建成覆盖所有学段、所有学科优质教育资源的长沙智慧学堂,实现教师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汇聚共享。依托智慧学堂推出的“名师公益大课堂”,采用“线下录播”“网络直播”等方式,提供免费在线答疑与学科辅导,已推送公益课堂6000余节。推进市级微课、慕课资源库和精品课程建设,打造名校、名师空中课堂,开发了4000多个本土特色数字教育资源。

三是以资源共享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利用全市统一平台与空间建立网络联校协同大平台,遴选132所优质学校作为网络联校主校,采用“1+N”和“N+N”的方式,为392所农村学校开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城乡学生同步学习、教师同步教研、资源同步共享,实现对全市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全学段多学科全覆盖同步教学,共开课2.7万余节。

四是以技术赋能保障特殊入学需求。建设手语教育支撑平台—千博手语,方便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教育教学。通过同声手语翻译、手语动画、数字化课程和精读绘本等功能和资源,促进听障学生的无障碍教学与聋听融合社交,助力残障儿童享受公平教育。

四、全面构建“减负提质”教育服务体系

一是优化作业设计,提升学习效能。开发集作业资源遴选、分层设计、一键发布、统计分析、时效管理和班级学情报告、含纸质作业和电子作业于一体的智慧作业管理系统,方便作业统筹、学生反馈、作业监控和评估,实现作业智能批改、大数据分析。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构建了作业发布—作业批阅—作业反馈—学情分析—智能推送“一环五步”式的智慧作业系统,教师可以利用系统发布个性化分层作业,学生纸质作业通过平板电脑或手机拍照上传,系统自动批阅并采集过程性数据,为每个学生形成周期性的学情报告,智能推送错题集,既实现了个性化作业布置,避免重复刷题,又减轻了教师的作业批改负担。

二是创新课后服务,提升服务效率。完善“一站式”课后服务系统,该系统包含政策发布、课程开设、经费监管、网上选课、家长缴费退费等功能模板,开设学习指导、艺术、体育、劳动、学科、科技、德育等7大类71小类的拓展课程,助力学校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对学校的服务类型、热门课程、覆盖率、参与率等大数据分析,可以有效监督学校的课后服务开展情况,促进学校课后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开展。

三是推进智慧监管,强化校外治理。开发校外培训监管实施系统进行动态监测,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账户开通率、公示率、纳入监管率达100%。目前全市1462家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关停或转型达87.1%,189家开设监管账户,冻结资金(监管金额)1794.42余万元。开辟师德师风问题线索“码”上举报,构筑“零容忍”的监督体系,督促教师规范从教行为。

五、深入推进“客观精准”教育评价改革

一是运用AI智慧课堂系统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引导学校利用AI智慧课堂系统,伴随式采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对课堂教学进行数据采集和自动化分析,生成课堂情感、发言、行为和考勤等多维学情报告,为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提供丰富、即时的课堂数据反馈,帮助教师精准诊断教学,提升教学水平,助力专业成长。

二是依托“人人通”优化综合素质评价。研发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并依托“人人通”将综合素质评价与劳动和社会实践、体质健康和在线学习等28个系统有效对接,伴随式采集学生成长过程性数据,以及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多主体评价的大数据,实现写实记录、整理遴选、自评互评、抽样插标、公示审核全流程信息化,智能生成学生数字画像,支撑中小学开展一体化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实现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智能化、常态化实施。

三是数据建模优化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围绕学生成长、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三大主体,构建涵盖11项一级指标、48项二级指标、123个三级指标的测评体系,挖掘“教学研管评测”全链条大数据。先后探索并运用了K均值聚类、多元回归模型、多层线性模型,目前升级为多水平SGP增值评价模型,精准量化学生学业成长、教师教学效能、学校发展增量,追踪学校从起始年级到毕业年级学业质量的增值变化,突出考察学校对学生学业进步和能力提升影响的净效应。首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电子地图”,通过图表、文字、动画等形式呈现不同区域、不同指标发展状况,为改进教育教学提供数据举证。

六、全面深化“数据支撑”教育治理体系

一是数字赋能科学决策。推进云网融合,对全市教育门户网站、OA系统、教育教学资源、管理与服务等系统集成优化、门户集群,建成全市教育大数据决策指挥中心,智能分析学位供给、教育教学、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动态数据,为优化教育决策提供数据举证。

二是数字赋能疫情防控。在长沙智慧教育云平台增设疫情防控综合管理系统,可实时记录师生员工晨午(晚)检、因病缺勤及追踪、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重点人员排查、聚集性疫情报告、师生员工防疫等信息,并对相应数据收集、整理、分析,逐级上报,形成长沙教育系统总体疫情防控概貌。根据学生信息采集家长以及同住人员基本情况,包括学校、年级、班级,是否寄宿,家庭住址,含市州、区县、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和房号。设置各类数据模型和不同需求数据调取方式,随时调用涉疫人员信息推送到街道和社区,加快流调溯源和精准管控。

三是数字赋能综合治理。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办”、市内“一网通办”、市外“跨域通办”。校车营运在线监管、学校一键式紧急报警、校园视频监控系统与属地公安机关联网、“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覆盖率均达100%,有效提升了学校安全管理水平。

七、依托人工智能实验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一是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分批分层分级开展“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培训,“十四五”期间培养1000名信息技术专家型教师,推动智能教学助手教师应用率达100%。

二是研发智慧研训系统。围绕听评课、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赛课活动等教研场景,以“人人通”为载体打造跨区域、跨学科的一体化研训系统,实现线上学习、网络研修、课题管理等教研工作智能化,推动教研工作从经验型走向实证型,精准服务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组建网络教研联盟。组建46个网络研修工作室、296个教研联盟,获批31个省级网络名师工作室,常态开展网络研训,形成了远程协同、网络共同体、精准教研、课例教研、混合教研等5种教研模式,创设了跨校际虚实融合的教研生态环境,增强了教师的“参与”体验,教师信息技术融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四是普及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在开齐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将人工智能编程课程纳入信息技术常规课程,开设《人工智能教育》《编程教育》;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以兴趣小组、校队、三点半课程的方式开设无人机、3D打印、智能制造、VR/AR等校本特色课程;常态开展编程大赛、机器人竞赛、科技创新竞赛、智能制造大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作者:孙传贵  缪雅琴  聂庭芳 周小青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标签: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版权申明:本网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文章或网友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转载亦请申明来源.

上一篇:集群、协同、多元——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助推区域教研发展
下一篇:夯实数字化基座,强化教育公共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