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校一体构建新型教与学的“渝中模式”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2024-04-16 13:18:27 所属栏目:案例实践

渝中坚持以项目为抓手,驱动数字教育应用落地,对区级应用试点项目每年每项匹配5-30万元不等的项目经费,鼓励项目经费用于一线开展应用推进激励。截止目前,全区各类区级数字教育试点共计66项,其中,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类22项,区级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类24项,创新发展项目智慧校园建设20项。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分钟

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发展智慧教育,促进智慧教育领域经验总结和互学互鉴,加强优秀案例分享和国际传播,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指导下,“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华中、西北)开展了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经过申报或推荐、案例撰写培训和修改、专家遴选、公示等环节,共确定324个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其中区域发展类74个、学校实践类226个、解决方案类12个、研究成果类12个。

本期为您带来区域发展类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区校一体构建新型教与学的“渝中模式”

一、重点举措

(一)统筹谋划,搭建“1+N+x”区校一体数字教育生态系统

为加强全区教育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渝中区统筹搭建“1+N+x”区校一体化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形成“1个平台+N个共性应用+x个个性化应用”的“1+N+x”的渝中数字教育新生态。

一是以“1+N+x”数字教育生态系统,服务区校发展的共性与个性。渝中区的教育改革长期坚持区教委统筹规划与学校试点示范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区教委统筹建成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平台入口、统一身份认证、统一底层数据、统一接口开放的渝中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推进国家级、市级、区级、校级四级平台对接融通和资源共享,形成“五统四融”的区域数字教育生态基础。同时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建设,由政府制定政策标准、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维护、学校积极按需试点,让学校、教师更加专注于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将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安全管理等交给信息化专业服务机构,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应用生态,并且尊重各级各类学校差异,鼓励学校基于探索标准化共性常规应用与个性化拓展应用相结合的排列组合模式,促进形成包容多元的渝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生态。

二是制定教育数据标准体系规范,确保数据共享与安全。建设渝中区标准规范体系,参照国家教育部数据编目,根据渝中区实际业务需求,印发《渝中区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制订渝中区智慧教育平台数据标准、应用标准、资源标准等技术规划,有效保障后期应用接入与数据接入。基于多级架构区校联动业务和开放平台的数据共享和融合机制,在数据访问、信息分发、教育服务以及用户管理等方面构建统一互通的底层基础。再根据学校个性化需要不断采集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信息,并通过数据交换将三类数据库(多级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统一教育资源库以及教育行为动态跟踪数据库)的教育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对系统需要共享的数据进行集中管理,确保数据安全,切实解决区校教育系统长期存在的异构系统数据孤岛问题,形成整个渝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枢纽及大脑。

(二)聚焦四大应用场景,助力构建“渝中”新型教与学模式

一是聚焦教学模式创新,用好灵活多元的教与学智能环境。渝中区基于1个教育大数据平台,着力整合智能终端、教学应用和优质资源,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完整的智慧教学环境;通过试点校的项目式创新,在不改变学校的基础设施,不改变师生的教学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全量采集师生的过程性数据,精准生成学生画像与教师画像,教师得以全面、准确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提高备课效率。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环节设计,在课堂上对知识模块进行立体化的动态展示。以英语学科教学为例,教师利用授课工具开展英文歌曲赏析、英文短剧展示、分小组研讨等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有效打破了以音视频为主的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传统教学向差异化教学的升级。

巴蜀小学校研发推出智能教学助手:“学·教小助手”,集资源、教、学、研、用于一体,是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产品;也是学生优学、教师优教的“资源超市”和智能助手,提供强大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关键资源和一键式再创备课脚手架,为教师备课的再创造和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一个全新的可能。

二是聚焦学习模式变革,区校一体规模化实现个性化学习。实施“基于大数据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利用大数据采集与学习分析技术,实时记录、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并预测其学习成长轨迹。构建新型学习模式,强化学习的社会性、参与性和实践性,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助推面向真实情境和丰富技术支持的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无边界学习。利用1个平台+N个共性应用+x个个性应用,为学生提供富有选择、更有个性、更加精准的智慧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枣子岚垭小学校应用区平台提供的共性应用——高质量作业系统,开展课后分层作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薄弱维度设计分层作业,并根据持续积累学生错题数据,一键自动生成学生个性化错题本,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聚焦巩固自己的错题,以精准“加餐”替代了题海“大锅饭”,实现高效练、稳提升。教师结合学生学情数据,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

三是聚焦教研模式升级,借助数据画像实践基于询证的教研模式。创设“集智备课、共生课堂”教学教研新生态。借助1个大平台汇聚的全区教育教学应用数据,能够及时诊断并反馈各学校、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与学生学情,助力实现“精准研”。一是全面描绘学生画像。利用“大数据AI+深度调研”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轨迹进行分析提炼,生成学生学情雷达图和学生画像,既便于区域教研员和学校教研组科学精准设计教研活动主题,破解学科教学中的薄弱点,也便于一线教师进行分析预判、教学方式迭代和教学策略调优。二是全程生成教师画像。通过智能技术,对教师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实时推送个性化资源、动态调整教学策略、积极组织互动交流、有效增进分析反馈等进行全过程、全要素和全方位的分析,准确快捷生成教师画像和课堂教学评估报告,帮助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三是全力汇集区域画像。按照“共性应用—个性应用—区域汇总”的时序,有效发挥区域统筹的规模优势,汇聚形成平台融通、资源融合、力量融聚的区域数字教育画像,形成助推区域教师队伍建设、助力区域教学质量评估监测、助效学生学业质量评估监测的集约效应,大幅降低了投入成本,提升了应用效益。

四是聚焦评价模式改革,大数据助力综合评价有据可依。基于1+N+x的区校数字教育生态系统,有效构建课堂学习全过程分析系统,沉淀学生课堂行为与态度客观数据。利用移动终端、学习可视化工具,实时将不同类型的学习数据数字化,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数据的无感采集,将学生在学校的客观的过程与结果数据进行汇总,支持学校个性化选择相关数据开展符合学校发展特色的综合评价,实现客观+主观、过程+结果、共性+个性的综合评价改革。为全区学生实现基于数据分析与理性证据的教育评估与决策提供了数据基础,为实现发展性学生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大田湾小学围绕“足球养志”课程的育人目标,分五个维度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学生的优势项目和弱势短板,“学生画像”让老师能及时调整策略、因材施教,直观实时、多维互动的评价增加了家校共育的深度和宽度。巴蜀小学融合巴蜀榜样章,开展数字化及时互动评价,为学生成长画像,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以评促学,协同全学习场景。

二、推进机制

(一)组织保障转型提速

一是区教委会同有关部门,按照“项目化、清单化”和“定人、定责、定目标、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要求制定全区教育数字化转型方案,明确推进计划、项目安排以及预期成效。聘请相关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团队,形成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统筹协调、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

二是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开展相关试点工作。如巴蜀中学“51好课慕课平台”“巴蜀云校”,二十九中学“慧学工作坊创客联盟”“千校教育云”,求精中学“2313双平台”教育教学模式,巴蜀小学“泛在课堂实践探索”,人民小学“远程同步课堂”扶贫项目,人和街小学“5G+双师课堂”等一大批全国引领性示范项目等。

(二)政策支撑与机制创新

区委区政府拟定了《渝中区数字教育建设行动方案(2023-2030)》,成立“渝中区教育数字化工作领导小组”,将“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列为《渝中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八大主要任务之一。制定《渝中区智慧教育项目建设发展规划(2018-2025)》,同步推进智慧校园和区域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一体化建设。2021年起,建立了“周调度、月通报、季度分析”工作机制,每周一次数字教育工作调度会,每月对全区校园应用活跃度进行排名通报,每季度区教委行政办公会作工作分析汇报。

(三)政府投资与社会助力

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分级多渠道投入”的原则,切实加大对全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公用经费购买教育数字化服务的相关政策与标准,制定智慧校园建设和运行维护保障经费标准等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可持续的运营维护机制。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教育数字化建设的倾斜,将教育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及技术能力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发展需求。倡导用市场化的办法,拓宽经费筹措渠道,积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区校一体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与服务,形成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

(四)人才队伍搭建与培养

依托数字素养专项研训项目,分层开展对校园长数字领导力培训、对教师的数字应用能力培训、对系统开发人员和管理员的教育数字技术能力培训;创新人技协同的混合智能教学模式,提升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学的能力;构建区域数字素养培训资源库和培训团队,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研训生态。同时打造名师引领“新范式”,推广“一校带多校,名师带普师”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设立专项研究资金和奖励措施。

三、实践成果与经验

(一)应用为王:构建应用生态,实现个性化

渝中区在系统推进全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始终铭记“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的工作理念。因此创新构建“1+N+x”区校一体化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目前全区底层互通、接口开放、标准统一、应用集成的大平台1.0版已部署上线,横向建立了智慧教委、智慧教学、智慧校园、智慧教研四维工作应用场景,纵向打造了教委、校园、班级到师生个人的四维数据中心,实现科室业务管理、校园管理、课堂教学、教师研训等应用领域场景的“全集成、全覆盖”,构建全面立体的数字化教育发展体系。区智慧教育云平台整合9家公司、搭载各类应用系统45个,平台累计应用210万余次,平台数据总量7352万字段,日均新增数据5万,活跃占比不断提高。以“1+N+x”为渝中辨识度的数字教育地标,区校一体化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已基本形成,全面立体的数字化教育发展体系基本建立。

(二)服务至上:数据平台筑基,重塑教与学

渝中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作为全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统领和中枢,联通上下各级资源与应用,覆盖备课、授课、作业、考试、辅导、评价等教学业务,搭建起以学生学情数据为依据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评闭环”系统,实现师生过程性数据的连续采集,和教学生成性资源的自然汇聚,从而帮助学校实现校级的数据管理和资源建设,为教学过程、教研反思、学生个性化辅导、教育发展决策各方面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在数据平台的支持下,学生和教师能够获得更加个性化、高效的教育服务,真正实现教师教学有创新、学生学习有抓手、家校联动更具象、学校管理更直观。2023年以来渝中区13所校园,223个班级,450名教师,9029名学生,先后参与应用试点。学生作业量、作业时长、正确率、错题集都实现了个性化布置,正确率越高则作业量越少,根据个体差异实现“减负增效”。

(三)示范引领:优质资源共享,区校一体化

渝中坚持以项目为抓手,驱动数字教育应用落地,对区级应用试点项目每年每项匹配5-30万元不等的项目经费,鼓励项目经费用于一线开展应用推进激励。截止目前,全区各类区级数字教育试点共计66项,其中,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类22项,区级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类24项,创新发展项目智慧校园建设20项。通过项目引领,涵养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示范校标识性项目,巴蜀中学“5G+智慧教育”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试点立项,人民小学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劳动共同体被推荐申报教育部试点项目,2个研究泛在课堂和基于5G技术的双师课堂案例获中央电教馆推广,3个信息化教学应用和面向未来教育空间的课堂教学研究项目获国家级立项,区域教育数字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作者:肖方明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标签: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版权申明:本网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文章或网友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转载亦请申明来源.

上一篇:数字化转型推动乡村教育振兴--以数字化手段建设智慧型教师队伍
下一篇:人工智能促进教育整体治理效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