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立 教师须学会与AI分工合作,提升自身AI素养

来源:远程教育杂志 2024-04-15 16:41:35 所属栏目:专家观点

有学者断言,人工智能将使传统教育的优势荡然无存。然而,教育是国之大事,涉及的方方面面都非常复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改革。教育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时间来逐步推进,需要付出巨大的投入和努力,需要推动教育体制的变革、教育思想的更新、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多方面工作。因此,教育的发展速度往往比技术进步的速度慢,这一点在网络和智能时代越来越凸显。但无论如何,教育变革不可推延、势在必行。笔者拟从教育自身的角度,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育变革的内容与方向。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分钟

有学者断言,人工智能将使传统教育的优势荡然无存。然而,教育是国之大事,涉及的方方面面都非常复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改革。教育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时间来逐步推进,需要付出巨大的投入和努力,需要推动教育体制的变革、教育思想的更新、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多方面工作。因此,教育的发展速度往往比技术进步的速度慢,这一点在网络和智能时代越来越凸显。但无论如何,教育变革不可推延、势在必行。笔者拟从教育自身的角度,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育变革的内容与方向。

一、教育理论的全面反思与升级改造

智能时代,新的学习技术与学习环境要求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进行全面反思与升级改造,下面笔者将从课程观和人才观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1. 新课程观

课程是指针对特定学科或主题所设计的教育计划,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专业思维、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课程通常由教师或专业人士设计和组织,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之一。

由于ChatGPT具有强大的文本生成能力,可以帮助教师准备教案、设计教学、辅助教学、建设课程资源、出题和评卷等,将大大减轻教师日常教学的工作量和脑力负担,使教师能够腾出时间和精力思考教学改革与创新问题。以往教师想开展个性化教学、跨学科教学,常常苦于没有时间、精力、人力,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ChatGPT有可能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ChatGPT可帮助教师建设跨学科综合性教材和资源,以弥补教师在其他学科和专业上的知识不足;对学生学习实行智能化辅导、监管与评估,充当教师的助教回答学生个性化问题等。学习者也将因为有ChatGPT的帮助,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日常学习任务,以减轻学习者在知识理解和记忆方面的负担,因而可以拿出更多时间从事实践和探究,进行跨学科和个性化学习,开阔视野,培养多种能力和思维。

不过也不要对ChatGPT的能力有过高的期待,现阶段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在与人对话聊天过程中只有短期记忆,没有长期记忆。常常隔了一段时间后就忘记前面的聊天内容。它根据的上下文只是最近的上下文,经过一两次问题转换后它就完全忘记了之前有过的对话,以至于提问人必须不断重复提醒它。这使得它难以与人类个体建立长远的关系,在生成长文本内容或连续批改作业时也会遇到较大的麻烦,仍需要进行专业的编程和专门的训练。

“课程”这一最传统的知识体系外显形式,在人工智能时代是否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也值得进一步讨论。因为ChatGPT是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和整理知识的,不一定遵循学科知识体系和严守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学生经常使用ChatGPT学习,有可能忽视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而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碎片式学习。

笔者认为,智能时代课程这种形式仍然会存在,但与传统课程相比,将有较大改变,如更加强调实践和应用、强化跨学科融合、引入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和工具、开展个性化教学、强调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等。在具体形式上,智能时代的课程会更加注重线上教育,通过互联网和在线平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灵活性,减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堂上则更多地开展知识分享、情感交流与面对面互动,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通过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等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进行个性化教学和评估;将线上教学、实践教学、社交学习等形式进行组合,以提高学习效果和体验;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的学科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总之,ChatGPT的出现将会使课程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和综合化,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2. 新人才观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造就人,但现实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理论上这两者似乎并不矛盾,实则有很大的不同。育人是要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而育才则是为了促进生产或经济的发展,一个向内,一个向外,指向截然不同。在工业社会之前,教育与生产或经济发展的关系较为疏远,那时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完人或君子;工业革命时期,为满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不得不从“培养人”转向“培养才”。其结果是学校教育偏离了育人的宗旨,转为通过严格的筛选,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工业社会各部门提供适合的技能人才。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培养人这个理想出现新的生机。当通用人工智能逐步替代“才”的各项技能之日,就是培养人的目标全面实现之时。那时更需要的是不同于机器的人,而不是与机器一较高下的才。人比才要更全面、更优秀、更灵活、更丰富。

然而,教育从育才向育人转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人们不得不在两者之间寻求某种平衡。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智能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跟以前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过去那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型的人才既无可能产生,也不再需要,与人工智能的知识储备量相比,这样的人才变得微不足道、毫无价值。即使那些曾经颇受市场欢迎的专业型人才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危机”。目前高等教育存在一个“人才培养悖论”,即人才培养应按照专业方式培养,但越专业的人才在今天越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智能时代更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和跨领域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应处理好知识与创新的关系。对创新而言,知识是一把双刃剑。没有知识不行,知识过多也未必有利。知识有时候也可能成为束缚创造力的枷锁。历史上大量的创新性成果都是在创新人才还比较年轻、知识没那么丰富时做出来的,某些行业或领域的发明创造甚至是外行人做出来的。对创新最有帮助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知识在大脑中如何被有效地组织以及利用。

跨领域人才培养需要解决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那种“既要…又要”的思维模式有可能费力不讨好。因为人的大脑能力有限,不可能同时装下和处理那么多知识。笔者曾提出的“T”型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参考,即在培养学科或领域常识性知识的基础上,重点通过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培养多方面的可迁移能力。

未来的人才要善于与智能机器共同工作,将自己的大脑与机器的外脑共同组成“复合脑”,人脑主要承担右脑的创造性工作,智能机器主要承担左脑的常规性工作。

二、学校制度与教育生态的重新塑造

今天我们的教育生态是由两大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体系;另一部分是终身教育体系。相较终身教育,学校教育获得了更多的重视。国家和政府把大多数教育经费都投给了学校而不是社会。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更正式、更容易管理,也更容易看到成果。近代以来,尽管学校教育饱受各种各样的批评,并在网络与智能时代被担忧是否会消亡,但学校至今仍屹立不倒且变化不大。这是因为学校作为教育青少年和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任何国家和政府都不敢等闲视之,对学校教育的任何改革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极易引起全社会关注,不能不慎之又慎。

智能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呈指数级加快,这导致一个越来越明显的问题: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还没出校门就可能已经过时。终身教育于是成为必然的选择。智能时代学校肯定还会存在,因为教育培养青少年,使他们适应即将进入的成人世界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需要有学校这样的专门场所。但学校将不再是以教授知识为主,而是要将教育目标放在培养能力、思维与价值观等。学校教育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书本走向生活、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具体表现在:学校是生活的试验场而不是世外桃源;课程贴近生活实践而不是脱离实际;学生有较大的选择权而不是被动受教;实行走班制、学分制和项目化教学而不是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制;学习评价多元化、差异化而不只是标准化考试;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渗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等。

终身学习应成为全社会共识,终身教育应在智能时代的教育生态中占据超越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终身教育涵盖了学校外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开放大学和社区大学是其主体,主要承担个人成年以后的继续教育。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书店等将办成开放式学习中心,学习与生活工作同步进行,人机合作与协作成为普遍现象。笔者曾建议成立“国家终身教育部”,统一协调和管理终身教育的各个方面工作。开放大学应办成真正意义上的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新型学校,而不是传统大学的翻版。成立“国家终身教育部”不是一时冲动或权宜之计,而是具有前瞻性、现实性、迫切性的教育改革重大举措,是打造智能时代教育新生态的重要标志,应充分论证、稳步推进。其最终目标是打造学习型大国和学习型社会。

三、教师AI素养的加速提升

ChatGPT擅长大规模地收集和阅读文字信息,并能对信息进行高效地提取、加工和整理。从某种意义上看,未来首先被它取代的是只会从文献中获取知识的专家,和只会讲授书本知识的教师。而有丰富实践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得出的深刻见解、丰富的情感和同理心的教师,则永远不会被AI取代。今天我们不能依靠只有过去知识的教师,来培养今天的学生,再让他们去应对未来的挑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者首先应该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必须学会与AI分工合作,提升自己的AI素养。而提升教师的素养,关键在转变教师的观念;转变教育管理者的观念,比转变普通教师的观念更重要。

从当下的教师队伍现状来看,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密切关注AI的最新进展;

(2)努力更新知识观和学习观;

(3)积极开展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改革;

(4)提升借助网络和人工智能开展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5)大力推动各项教育改革政策的制订与落实;

(6)谨慎防范AI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

更具体地说,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应注重:

(1)将教学目标从知识向能力和思维转移;

(2)采用开放性教学资源,而不仅仅是教科书;

(3)向学生提开放性问题,而不是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4)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并与学生一起探索;

(5)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

(6)采用多元性、过程性、差异性评价方式评价学生;

(7)对新事物永远保持开放的态度。

四、强化思维锻炼,提升人类思维水平与创新能力

具有强大思维能力的ChatGPT的出现,引发了教育界人士的担忧,就是如果过度依赖这类生成式AI来思考,未来人类自己的思维能力会不会弱化乃至退化?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发生。当工具和机器替代了人类的体力劳动后,人类的四肢和体力就不如古人强壮与灵活,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体育运动来强身健体;当人工智能替代了我们的大部分脑力劳动时,更需要通过思维锻炼来开发大脑。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工业化时代开始举办的,未来人类有可能会举办思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与目前已有的各种脑力竞赛不同,这样的竞技主要比拼的不是记忆和理解力,而是综合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通过各种思维运动会,推动人类脑力锻炼的广泛开展,让人类永远保持思考力和创造力。

 

作者 │ 王竹立、吴彦茹、王云

内容来源 │ 节选自《远程教育杂志》、元宇宙教育实验室

标签:人工智能 教师素养

版权申明:本网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文章或网友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转载亦请申明来源.

上一篇:智能技术赋能初中数学项目化学习
下一篇:王昱 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