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实施策略

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04-08 16:34:10 所属栏目:行业观察

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探索如何有效推进信息科技课程建设,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其发展趋势与有效策略,以期为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分钟

引 言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及思维模式。在教育领域,信息科技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更是推动教育创新、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科技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特别是2022年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发布,为信息科技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探索如何有效推进信息科技课程建设,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其发展趋势与有效策略,以期为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国内学者在信息科技课程建设领域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例如,魏雄鹰对于信息科技实验教学的意义作了深入探讨,对于信息科技实验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马萍则基于OBE理念对信息科技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些研究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然而,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信息科技课程建设仍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当前信息科技课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尽管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已使其在教育领域的独特价值愈发凸显,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该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长期以来的忽视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在诸多关键方面,诸如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完善、课程资源开发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均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确保信息科技课程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教研员与一线教师进行深入座谈调研和集体备课,由此发现了一些实践层面的具体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目标定位不准

一线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足,常局限于“教学”一隅,还未能谋“课程”全局,导致课程设计与实际教学脱节,尚未站在课程观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把握教学。课程目标在“科普”与“工具”间摇摆,碎片化割裂式理解往往导致教学中存在“高举轻打”的问题,即将核心素养目标降低为知识技能目标。因此,需重新审视和调整教学目标,确保课程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2.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当前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受培养体系、传统教研模式及装备配备等限制,创新、实践与互动生成性不足,特别是项目式、跨学科教学尤为薄弱。由于缺乏对模块单元的整体性把握,各个内容逻辑上没有传承递进,缺少主线融会贯通,主题内容还囿于“电子报”“编程解数学题”“小车动起来”等技术学习范围,游离于培养解决生活学习实际问题的科学素养之外。跨学科学习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处于重要地位,但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内容,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学方法低效

当前信息科技课堂教学重蹈了物理、化学、生物学实验操作动手实践不足的覆辙,以传授展示课为主,课型较为单一。在信息科技课程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和实证支持,导致缺乏稳定的知识图谱指导教学。自主可控国产化问题也制约了课程创新。课堂教学以传授展示为主,课型单一,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实验演示和应用创新课数量不足。

4.评价体系滞后

在缺乏中高考硬性指标考核的当前环境下,众多学校的信息科技课程仍旧主要依赖于终结性评价,即采用纸笔测试或上机操作等手段,将知识技能作为核心评估目标。由于缺乏多方参与以及多维度、多元化的数据分析,信息科技课在数字化教学评价中本应占居主阵地,然而却仍沿用传统的口头经验型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成长轨迹,无法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亟待教育管理部门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

5.课程资源匮乏

在软硬件配备方面,部分学校对信息科技课程资源的开发投入明显不足。在硬件资源方面,计算机数量短缺,且设备配置陈旧落后,已无法跟上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例如,“物联网实践与探索”模块等依赖硬件的教学环节,因设备不足而难以开展。在软件资源方面,尽管市场上有众多教学材料可供选择,但与之相配套的高质量教学资源却相当稀缺,这使得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受到限制。由于缺乏优质教学软件的支撑,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亟待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并予以解决。

6.队伍建设不足

师范院校在信息科技课程的开设上理念落后,职业培训标准模糊,导致教师队伍数量短缺且质量不一,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瓶颈。在一些学校,信息科技教师供不应求,且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更糟糕的是,部分学校错误地将信息科技教师定位为“后勤维修维护人员”,这既削弱了教师尊严,也阻碍了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这种定位忽视了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字素养和创新思维上的关键作用,限制了教育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新课标背景下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策略

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该标准对课程的育人导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等关键环节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规范与指导,为信息科技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鉴于当前信息科技课程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以期推动信息科技课程的稳步实施与持续进步。

在推进信息科技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把握课程标准整体设计的内在关联和逻辑,坚决杜绝碎片化和割裂僵化的现象。具体策略如下。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信息科技课程的价值导向和核心引领,应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坚实基础。为保持教学连贯性,需将高位素养目标细化至各教学单元和课时目标,确保各环节紧扣目标,形成有机整体。教师应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日常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学校应提供研讨和培训机会,帮助教师深化理解,提升教学能力,实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更新教学内容

为保持信息科技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教师要设计半开放性及可改变条件变量的任务,并加速专业教材(数字教育资源)的更新。在确保教材(数字教育资源)逻辑连贯的基础上,应定期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和案例,使内容与科技发展同步。同时,鼓励教师灵活调整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建立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机制,共同开发实用、与时俱进的课程资源,确保课程内容紧跟科技前沿、满足市场需求。这些举措将为信息科技课程注入新活力,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必须持续深化对先进教学方法的学习与领悟,直至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实践、反思与分享应成为提升教师运用先进教学方法能力的核心环节,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教师能力提升的闭环。同时,应积极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课程内容,勇于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建立教学方法的交流平台,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分享经验、交流心得的场所,有助于促进教师间的学术互动与经验借鉴,共同推动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4.完善评价体系

教有标,学有据,评有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学-评”的一致性,确保以真实、精准的数据来衡量教学效果。尤其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元能力的发展,包括努力程度、创新意识以及协作精神等。同时,应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将焦点放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上,以更好地捕捉他们的学习变化。此外,完善综合性评价体系,旨在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使其不断进步。

5.丰富课程资源

针对课程资源不足,教育部门需加大硬件投入,提升教学设备水平,确保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实施。同时,重视软件开发,开发优质教学软件,激发学生兴趣。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打破壁垒,实现优势互补。鼓励教师参与资源开发,发挥专业优势,丰富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多元支持。

6.加强队伍建设

信息科技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优先招聘专业对口的教师,确保教师队伍素质;持续开展教师培训与发展支持,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明确教师角色定位,增强职业尊严和工作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和合作平台,激发其教学和研究动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信息科技课程实施提供人才保障,推动课程持续发展与进步。

7.构建教研机制体制

以山东省为例,我省利用“数字化协同教研”在线集体备课和网络听评课,打破时空局限,实现精准教研,解决个性化指导,动态掌握全省教研情况。开展“订单式会研”聚焦实际问题,倾听一线教师需求,克服传统网络问卷工具的弊端,快速反馈教师问题,推动教研从传递中心转向对话中心。通过“主题专题共研”制定三年规划,形成教研月历,明确团队、主题和服务体系,构建“教学研展宣”一体化体系。组织“区域联研”,2024年3月,山东、辽宁、天津组织开展的三省(市)联合教研就是省域主题交流互动、联合攻关的创新范例。

结 语

随着信息科技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构建高质量的信息科技课程已成为教育领域刻不容缓的关键任务。针对当前信息科技课程实施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迅速行动,确立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兼具时效性和前瞻性。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并不断丰富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其专业素养,是保障信息科技课程质量的关键所在。教育管理部门应致力于培养一支具备高度专业素养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科技课程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将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潜力,培养学生在数字化时代所需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这将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持,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作者单位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内容来源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年第4期

标签:新课标

版权申明:本网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文章或网友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转载亦请申明来源.

上一篇:未来创新中心来了 中小学未来创新中心空间设计策略与案例
下一篇:童程童美十年发展史 达内教育成功转型少儿编程